他是陈友谅的第一猛将 有着元末第一猛将的称号
陈友谅的第一猛将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为什么小编告诉你。
元末明初谁才是第一猛将,有人认为是常遇春,有人认为是徐达,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赵普胜,这三位确实是那个时代的猛将,不过要与陈友谅身边的第一猛将相,他们还是不上,此人名叫张定边,有元末第一猛将的称号。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祖上原本姓谢,到了祖父这一代因为家里穷,他就做了上门女婿,跟着女方改姓陈,父亲陈普才有5个孩子,陈友谅排行老三。元末天下大乱,元朝无力围剿,各路军多如牛毛,而且成功概率很大,陈友谅自幼习武,性格豪爽粗犷,他见时机成熟也加入了红巾军。
陈友谅野心很大,他先倪文俊,后徐寿辉掌握了大权,他断专行,稍有谁有不同意见陈友谅就会大发雷霆,身边的人才相朱元璋少了很多。不过,任何人都会有几个朋友,陈友谅也不例外,他在刚加入红巾军不久就在湖北与张定边和张必先结为兄弟,张定边也成为了陈友谅身边极少的武将和谋士。
张定边与陈友谅是老乡,也算的上是发小,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他也是出身于渔民之家,所以两人才能走的如此近。张定边有勇有谋,他多次向陈友谅提出宝贵合理的意见,只可惜陈友谅刚愎自用,被暂时的胜利所蒙蔽没能听取张定边的建议,导致了大败。
论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是不了陈友谅的,这点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他的谋士刘伯温就曾告诉朱元璋,陈友谅将来会成为他最大的敌人。可是陈友谅有缺点啊,他的性格直接导致身边的谋臣很少,张定边这一位忠心耿耿的铁杆,他也不重视。
1360年朱元璋利用康茂才对陈友谅诈降时,张定边就极力反对去江东桥,但是陈友谅不听导致惨败。失败之后陈友谅不反思原因,反而急于称帝,张定边哭着劝诫陈友谅不要称帝,这样会把元朝的大军都引向自己,可是陈友谅也不听。
张定边那个生气啊,可是他气归气,还是忠心辅助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展开生死决战时,一度陷入僵持状态,这种情况对陈友谅的军队很不利,毕竟远道而来缺粮少吃士气必定大降。于是张定边决定实施单行动,给朱元璋来一个出其不意。
张定边瞒着陈友谅率领三艘战船直扑朱元璋所在中军舰队,大概陈友谅和朱元璋都被张定边惊住了,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直至他的战船快要接近朱元璋时,朱元璋的将领才恍然大悟,原来此人的目标是主帅朱元璋啊,于是众将领急忙驾船迎敌,一时间30艘战船将张定边的战船围住。
朱元璋的将领想这下你张定边完蛋了吧,可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定边手持利剑站在船头,从容镇定地指挥将士冲,勇猛无敌竟无人能够阻挡,他生生地从30条战船的包围圈中出一条血路来,同时斩了朱元璋多位大将。
眼看着张定边的战船就要来到朱元璋身边,朱元璋慌忙名人调转船头撤走,不料情急之下船搁浅了,朱元璋心想这下完蛋了,等着当俘虏吧。然而历史总是在关键时刻开玩笑,此时距离朱元璋战船不远的常遇春看出了朱元璋的危险,于是赶紧问士兵哪一个是张定边,士兵告诉常遇春站在船头的那位就是张定边。
常遇春弯弓搭箭,仅仅几秒钟就听到张定边一声惨叫,很显然张定边中箭受伤了,只能退出战斗,朱元璋获救了。张定边是差一点就活捉了朱元璋了,更人称奇的是,张定边即便受伤撤退了,朱元璋的战船也没有人敢阻挡他后撤,可见其勇猛无敌。
不久之后,陈友谅在与朱元璋的决战中中箭身亡,张定边突破重重包围背着陈友谅的体逃来出来,并将陈友谅下葬。随后张定边又保护陈友谅的陈理来到武昌,继任了陈友谅的帝位。但是朱元璋没有给他们喘息机会,很快就亲率大军武昌,陈理开城投降,张定边看大势已去,解散了军队,带着女儿一起隐居山林,后来出家为僧,一直活到了1417年,享年100岁。此时朱元璋都已经死了19年了。
陈友谅的失败,其实完全败在了刚愎自用上,如果他能像朱元璋一样招揽人才,听取谋士的意见,天下胜负是未可知。当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时,张定边就劝他不要在南昌纠缠太久,应该直捣朱元璋老巢南京,可惜陈友谅没听,后悔晚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