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场的败仗,李世民为什么会掉两位名将?
你们知道封常清的故事吗?接下来为什么小编为您讲解。
谈到安禄山的叛乱时,封常清信心满满地说:“天下太平久,老百姓都不知道什么叫打仗了。然而因人成事,安禄山并不可怕。臣请求急速赶往洛阳,招募义勇分发武器,渡河与安禄山决战,不就能取下他的首级献给您!”
李隆基大喜,第二天就拜他为范阳节度副大使,令他赶紧前往洛阳。封常清很快就募集了六万人,而此时正大使正是他的老上级高仙芝,这两个老战友之间自然是毫无嫌隙。再加上手下又有颜卿这样的干将,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然而封常清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更高估了自己这六万人的水平。这所谓的六万大军几乎都是连刀都没摸过的普通百姓,而短短几是根本教不会他们怎么打仗的。安禄山的范阳军虽然不一定有安西军能打,但收拾这些乌合之众还是绰绰有余,这不是一个封常清就能逆转的。更要命的是,还有一个拖他们后腿的宦官在等着他们。
尽管分析猛如虎,但是作起来就成了纸老虎。安禄山的大军很快就渡过了黄河并攻陷荥阳,洛阳已是近在咫尺,先头部队都打到了葵园。封常清虽然组织部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根本无力抵抗安禄山主力部队的进攻。外城还没失陷,六万大军就只剩他自己带来的一点亲兵了。封常清就带着这点人先后在东门、府衙、都亭驿、宣仁门四次,四战四败。最后只能砍了一些巨树把道路阻塞住,这才仓皇逃去找高仙芝。
高仙芝看着自己这老兄弟被打成这样,是又同情又生气,问他:“你打算咋办?”封常清说:“叛军锐不可当,不能硬刚。现在潼关无兵守卫,一旦被敌人突破京师就彻底玩完。我们现在应该赶紧西撤防守潼关!”高仙芝觉得有道理,赶紧带着大军撤回了潼关。
作为一个指挥员,封常清此举毫无纰漏;但从角度来看,封常清已经犯了死罪。因为他先夸下海口说能不平叛,结果一战丢了洛阳;而从洛阳到潼关这一路他居然不设置任何抵抗就把整个河南拱手让给安禄山,更是对整个战略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战败的消息传到长安,震怒的唐玄宗直接下令把封常清一撸到底,以白衣之身在军中效力。尽管如此,唐玄宗还没失去理智,还知道封常清是人才不得。但一个宦官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并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一起送上了断头台。
监军宦官边令诚和高仙芝也是老搭档了,尽管常和他一起有福同享,但是当打了败仗时他却没有难同当的觉悟。看着封常清被一撸到底,他为了不波及自己,就和皇帝说:“高、封二人不战而逃丢城弃地,罪一也;擅自后撤目无诏令,罪二也;丧师辱国,罪三也!此三罪均无可赦,当斩立决!”
已经怒不可遏的唐玄宗没有细细分辨,当即下令处死高、封二人。边令诚来到潼关,先向封常清宣了旨,问他有何遗言?封常清似乎早就料到这一天,他出奇地冷静,淡淡地说:“我之所以拖到现在不死,是怕死在叛军手里,玷污了国家大节。今天是死得其所啊。”说完将一份遗折交给边令诚,从容受死。
紧接着,高仙芝也被押到了刑场。当他看到旁边的一卷席里裹着自己已经身首异处的老战友的时候,这个久经沙场、经历无数生死也不曾流泪的老将不禁泪如泉涌:“封二!你从一介布衣就跟着我,我当节度使你当判官,我调走了你又接替我当节度使。现在咱哥俩又要一起同年同月同死在这儿,这辈子就这么完了,下辈子咱俩还做好兄弟!”
当封常清的遗折送到御前、皇帝亲自过目时,他才醒悟自己错了人。在这封字字血声声泪的遗折中,封常清详细地检讨了自己为何会败给安禄山,更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事实证明,尽管李唐王朝不愿意这么做,但他的预判最终还是全部应验。
而在遗折文末,封常清泣血道:“今臣虽然身死,但希望陛下万万不要轻视这股叛军,如此则社稷可安!”
封常清早就知道这一败自己断不能长命,然而在他的最后一篇文章里,他只字不提身后的恤典,更没为自己鸣冤,而是将笔墨全部放在了国家社稷上。这样的将军,又怎能不令人动容?李唐王朝将责任全部推给两位名将,却根本不思量朝廷的过错,又怎能不上演一出马嵬之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