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清朝甘肃冒赈案的始末,其中的涉案人员都有怎样的结局?
清朝“甘肃冒赈案”。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贪腐大案。甘肃各级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欺上瞒下、共同贪墨赈灾银,这就是令人称奇的“甘肃冒赈案”。
01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苏四十三率反清,进逼兰州,乾隆急调附近官军进剿。正在皇帝为军饷的事发愁时,甘肃布政使(辅助总督、巡抚主管财政、人事、刑名的官员)王廷赞,主动上奏,说:臣愿意将多年存下的四万两养廉银捐出,以资兵饷。
按说,这是好事。但乾隆却从奏折中看出了问题。养廉银的多寡,和地方的经济状况是挂钩的。同级别的官员,经济好的地方,养廉银就多,经济差的地方,就少。甘肃是个穷省,王廷赞是怎么攒出四万两银子的?
于是,乾隆传谕人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的李侍尧,查一查中间有什么猫腻。
乾隆又想到,阿桂到达甘肃兰州一带后,经常提到这里阴雨连绵,无法用兵,然而前任甘肃布政使王希望却连年奏报旱情,请求赈济。不久前,调任浙江巡抚他主动捐出50万两,提出用这笔钱来修筑海塘。
这其中有多少猫腻呢?
乾隆三十九年,王希望任甘肃布政使。他以甘肃仓储不足为由,说服陕甘总督勒尔谨、户部尚书于敏中,恢复捐监粮米的旧例。所谓捐监,就是说个人可以通过捐献粮食或银子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用这一身份直接参加会试,中试后就能做官。
在得到上面的许可后,王亶望重开捐监,但他没有收粮食,而是授意底下的县官,将捐粮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前后七年时间,他们共收银15094750两之多!
为了贪赃,各级地方官层层包庇,捻U一气。当下属在向王亶望行贿时,他们会把银子放到酒坛,菜筐里,通过看门人送交。得到银子的王希望,
拿出一部分贿赂陕甘总督勒尔锦,户部尚书于敏中。
就这样,整整七年,无一人举报甘肃官员贪赃枉法。
王谟望调任浙江巡抚后,王廷赞接任其职。来到甘肃前,王廷赞曾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起初,他与总督勒尔谨商议,想请停止捐监。但他还是没有经受住金钱的,继续向前任那样收取银子。
02
朝廷大军吃了败后,恼羞成怒的乾隆,将火气一股脑发泄到陕甘总督勒尔谨身上,下令将其革职抄家。没想到在查抄家产时,发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这让甘肃的官员们惶惶不可终。
这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皇帝任命李侍尧署理陕甘总督。
李侍尧祖上是开国元勋李永放,娶过努尔哈赤的孙女。李侍尧本人也是精明能干、才略出众。先后被乾隆以两广、湖广、云贵总督的重任。他办事厉害,贪钱也厉害。就在前一年,和珅查出了他贪赃枉法的种种劣迹,建议对他“斩立决”。
乾隆爱惜他的才华,只是将他的全部家产充公(实际是装进自己的腰包),改判“斩监候”,关入刑部大牢。没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一年,他就又被乾隆重新启用了。
起初,王廷赞的打算是再拉李侍尧下水。但他的随从却提醒,李侍尧的确不是清官,但这回他是被皇上破例从大牢里放出来的,肯定心存感激,一心将功赎罪。
以他的个性,一发现蛛丝马迹,不查个水落石出不会罢休。到时候哪有我们好果子吃。
王廷赞忙问该如何是好?随从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依大人之见,谁是李侍尧的死对头?”
王廷赞恍然大悟,赶忙找人带上厚礼联络和珅,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按照和珅的建议,他急忙修改账簿,尽量消除破绽;一方面捐出一些银子,资兵饷,赈贫民,好掩人耳目。没承想反而弄巧成拙,被精明的皇帝看出了端倪。
乾隆震怒,于是调王廷赞来避暑山庄觐见,命李侍尧等人彻查。一方面,调查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王廷赞来到避暑山庄。他一直强调,收取银子是因为甘肃粮价便宜,而且他的前任也是这样做的。
乾隆拍案怒斥,如果说甘肃粮价便宜,肯定是当地连年丰收。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连年上报灾情!如果灾情属实,粮价又怎么会便宜?!
面对皇帝的诘问,王廷赞无言以对、本来,他还指望和珅能帮他说两句好话,结果和大人板着脸,根本不理他。心存侥幸的王廷赞以为,他在最后关头肯定会帮自己,所以没有当场告发和珅受贿的事。
几乎于此同时,王亶望的供状也来了。王瞭望称,捐监收银这件事,完全是下属的行为,但他考虑到能用收来的银子粮食,也就没有深究。冒赈一事,属于子虚乌有。
03
话分两头。运在西北的李侍尧通过审问甘肃按察使福宁,得知王谟望私收折色银。清查了甘肃各地粮仓,发现没有一颗粮。这与王亶望的供词不符。
为了找到更多证据,他连夜调阅布政使司账簿,终于找出了冒赈的证据,只剩下官员舞弊分肥的情况还没有搞清楚。
王廷赞离开后,甘肃大小官吏群龙无首。他们有的匿金银,有的则开始交代问题。皋兰县一位书吏交代,他的手中有一本账册。就此,案情取得重大突破,官员们纷纷交代。
面对如山的铁证,王谟望、王廷赞不得不叩首认罪。
大清律规定,贪污一千两以上的官员处死。但甘肃上下几乎无官不贪,如果按律处理,涉及的官员就太多了。乾隆放宽尺度,贪污两万两以上的。但就是这样,还是了56名官员,流放了46名官员,其余革职、病故、畏罪的官员也有数十名。那位劝说乾隆允许甘肃开捐监于敏中,早已去世,但他的牌位被撤出贤良祠,子孙的也失去了做官的资格。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