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能打赢战争,仅仅是因为武器的落后吗?
说到清朝军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发生于1840年——1842年的中英战争,不但让清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还将中国带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永远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力,挥之不去。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这场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英军武器先进,装备精良;清军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所使用的火器甚至还不上明朝军队。正因为此,对英军坚船利炮有一定了解的林则徐,才会在奏折里痛心疾首地呼吁,拿出粤海关所征关税的非常之一,大约300万两银子,来制造火炮和舰船,抵抗外敌入侵。
然而,如果清军拿着与英军一样先进的武器,就能打赢战争吗?
其实,在近代战争里面,决定胜负的绝非武器一个因素。事实上,还有常训练、后勤保障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来看常训练。
在19世纪40年代,清朝的军队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共有约80万人。他们重点分布在西北边疆和东南沿海。从数量上来说,远远超过英军。但是,由于承平已久,大多数清军都疏于训练。
以绿营为例,就算训练勤快的,一年之中也只有10多次练。有的军队甚至全年没有一次练。八旗军的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八旗子弟养尊处优,过着悠闲的子。遇到练的子,就请人代替。
而且,就算是屈指可数的几次练,清军也做得敷衍了事,犹如演戏,对实战一点好处都没有。
相之下,英军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有着严格的训练指标。因此,英军拥有超强的实战能力,能够以10——20万人的常规部队,维系“不落帝国”在全球范围的殖民治。
其次来看后勤保障。
清军的后勤保障堪称惨不睹。清军没有建立后勤保障体系,绝大多数清军普通士兵生活得非常艰难。还是以绿营为例,一名绿营士兵的饷银约为白银1两——2两之间。从表面上看,俸禄不算太低。但绿营士兵都是拖家带口,这点钱供全家人开支,是肯定不够的。
更何况,清军将领贪腐成风,以“朋扣银”“朋马银”等名义克扣士兵的饷银是家常便饭。一名绿营士兵拿到手的,根本就不是足额饷银。为了维系生存,士兵不得不找点“零活”做,如替人种庄稼、给人打短工,或者走上街头做点小本生意。这样一来,当兵反而成了第二职业。
清军将领对于这些情况心知肚明,但又不敢管得太严。饿肚皮的士兵一旦闹起兵变来,他们是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因此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了。
清朝大臣也很清楚这种情况,顺治时期的户部侍郎林起龙就在奏折中说,由于士兵饷银太低,“一人之身仅能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则艰难甚矣……贫乏之兵,为什么自支?”然而,朝廷没有重视,也没有足够的军费来提高士兵的待遇,从而听之任之了。
英军早已建立了近代军队的后勤保障系。在第一次战争中,英军总共出动了60余艘舰船,其中直接参战的战舰只有
25艘,其余大部分是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等后勤保障舰船。所以,英军能在远离本土的地方,打赢这场战争。
最后看责任感和使命感。
清朝时期,从来没有在将领和士兵中灌输“责任感”“使命感”之类的概念。绝大多数人当兵,只是为了谋一份口粮。对于他们来说,当兵和种田、做生意没有什么两样。犯得着为了种田和做生意把命都丢了吗?而且,如果士兵在战场上战死,家里的孤儿寡母将会生活得很凄惨。
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次战争中,大敌当前时,将领和士兵经常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反观英军,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远远强于清军,打仗的时候非常顽强,是清军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其实,清军如果训练有素,并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熏陶,是能够以落后的武器与英军抗衡的。在1842年5月发生的乍浦之战中,乍浦守军不足2000,大部分士兵使用大刀、长矛、,武器非常落后,但在清军将领韩等人的率领下,浴血奋战,让英军都佩服不已。
英国一名军官柏纳德在记中说:“凡亲眼看到中国的士兵,以那种顽强的斗志和决心来保卫他们阵地的人,没有一个能对中国的勇敢拒绝给予充分尊重的……迄乍浦战役为止,中国派来抵抗我们的军队,以这次最为精锐。”
可惜,在战争中,清军这样的精彩表现实在太少了。
综上而言,就算清军拿着与清军一样先进的兵器,也不能改变战争的结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