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依仗士族,背后正原因是什么?

  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实的曹魏,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作为三国时期极其优秀的家,曹在上较开明,他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看上去,曹用人唯才,打破了当时的世族门第观念。要知道在汉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两点,第一点是被选用人仁义孝悌等方面的封建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则是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为了维护和发展曹魏政权,让更多的人为他的事业服务,他选用人才没有采取上述的标准,而是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和出身下层,他都很有可能会提拔和任用,因此,曹从公元210年开始,先后下达了三次“求贤令”,可见曹对人才的渴求。

  让人奇怪的是,明明曹希望唯才是举,启用更多寒门人士,但实际上,后来曹丕建立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在为豪门士族让步,也是因为曹魏的让步,这些豪门士族纷纷支持曹魏取代汉室,建立新的政权,这才让曹丕得以登基称帝,建立魏国。既然曹明明唯才是举,不看出身,为何曹魏政权最终还要依仗士族?

image.png

  事实上,曹唯才是举,其目的并不单单只是重用寒门,这本来就是不对等的。而说起唯才是举,人们往往会想起放浪形骸,但能力出众,出身低微的鬼才郭嘉,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就能证明郭嘉是寒门出身。而曹当时之所有要实行唯才是举,主要是为了纠正汉朝时期察举制的弊病,他这样做,是为了纠正选拔官员过程中,过分看重道德而忽略才能的做法,毕竟道德高尚后,就会产生很多不近人情的举措,而且有道德的人,不见得才华出众,反而是那些曾经或许犯过一点错误的人,却很有可能是非常有才华。而做大事还太过注重道德,就很容易拘于形式,而忽略了实际的利益。再加上道德并没有办法通过客观公平的方式衡量,毕竟一些人为了入朝为官,常常会使用一些作弊手段,但这不见得能说明这些人有什么才能,因此唯才是举和重用寒门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更何况曹之所以能在汉末崛起,一开始的就是士族与豪强。当年曹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后来曹战胜袁绍,赢得官渡之战,并在此后一北方,的主要还是汝颍士人和谯沛武人。而汝颍士人大多是士族,如颍川荀氏中的荀彧、荀攸,颍川钟氏的钟繇,以及颍川陈氏的陈群。而谯沛武人多出身于地方豪强,掌握兵权。

image.png

  曹的亲族是曹氏与夏侯氏,而这两个世族在地方有很强的实力,当时曹起兵后被徐荣率军击败,曹洪就在家乡率领一千多家乡士兵前往扬州募兵,而曹仁更是带着一千多名少年投奔曹,这才有了曹后来的起势。虽然曹的祖父是宦官,因此被当时的清流士大夫看不起,但曹当时绝对是豪门出身,而不是所谓的寒门士族。毕竟曹祖父曹腾担任过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弟弟曹褒任河间相、颍川太守,曹的父亲曹嵩任大司农、太尉,曹仁的父亲曹炽为侍中、长水校尉,曹休的祖父为吴郡太守,而曹本人在二十岁被举孝廉。如此家族,怎么可能算是寒门呢?

  笔者认为,曹虽然唯才是举,不看出身,但他并不是要重用寒门而轻视豪门,曹所希望的,其实是寒门与豪门一把抓,他所看中的,仅仅只是人才罢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