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回来的为什么只有94人?
对清朝曾经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为什么后来却只召回了94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让清稍微放下了一点身段,粗略地审视了一番自己的缺点——清朝只在军事器械之上输于洋人。
于是,经过慈禧的点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诸人主导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目的便在于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方面的技术,同时辅以商务。
所以,洋务运动期间,清对外收购了一艘又一艘的船和一批又一批的器械,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工厂,清和李鸿章试图凭此将清朝打造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可平内乱,也可御外辱。
只可惜,洋务运动只是将清朝打造成了一只看似强盛的“纸老虎”,实际上却不堪一用。
当然,了洋人的器械还得会用不是?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技术也得去洋人的地盘学习不是?
所以,为了配合学习洋人先进军事技术这一洋务目的,经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建议,曾国藩、李鸿章的联名上奏清,请求向派遣留学生。
曾国藩在同治十年七月初三上了一个奏折,即《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他在奏折中建议清“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慈禧看完曾国藩的奏折之后,久久不语,她也知道曾说得确实有道理,可是派人去学习的话,她又怕他们学坏了。
所以,慈禧犹犹豫豫了一番,没有点头答应。
曾国藩见慈禧没有答应,没过多久,他便又联合李鸿章上呈《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在奏折中明言:“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窔,苟非遍览久习,则本原无由洞澈,而曲折无以自明。”
我们虽然花钱买了洋人的机器,可是这机器的精妙之处,我们谁懂?显然没有人懂,所以我们只能派人去学习!
慈禧此时看完曾、李两人的奏折,再一次深思,是呀,机器买了没人会用,岂不是白白浪费钱了?即使会用,用坏了没人会修,岂不是又得花钱?
如果如曾国藩所说,留学生能够学会洋人知道机械的技术,等他们回来之后,清朝也可以自己学习制造了,也不用再向洋人买了,岂不美哉?更何况,只是让他们去学洋人的军政、船政、步算和制造方面的知识,也不怕洋人将他们教坏了。
想到这,慈禧也想明白了,所以点头答应派遣幼童赴留学。
不过,慈禧虽然答应了派遣留学生的这个计划,可是仍然很谨慎。
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讨,清决定如容闳所说每年只向派遣留学幼童30人,留学时间定为15年,同时为了不让派出去的学生被洋人同化,清还派汉文教习陪同学生赴美。
让你们学洋人的东西,可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东西呀!所以,即使去了留学,也得兼顾“中学”。
所谓的“中学”,说白了便是给他们灌输忠君思想。
此外,清还规定留学生不能中途退学,或者自作主张加入国籍,学成之后也不能自己去找工作,只能等待清的任。
从1872年到1875年,清这四年时间里一起派出了120个赴美留学幼童。
但是到了1881年,清朝的顽固派纷纷抨击留学生“毫无管束”、“适异忘本”,恭亲王奕訢也上奏说“外洋风俗,流弊很多,学生少年出国,胸中没有儒学根基,德行也不牢,没有精通技能,先已染上了种种恶习,即使竭力整顿防范也难以周到,应当立即将留学生事务所撤销,撤回留学生”。
经过顽固派的“努力”,清也定下了撤回留学生的调子。
但是,出乎意料的却是,清派了120人赴美留学,可是最后却只找回94人,这究竟是为什么?
实际上,少数留学生之所以不愿回国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留学生死在了,所以回不了国;一个则是留学生因为不愿意回国,所以违抗了清的命令。
这120个人被送到之时,不过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年向来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想,所以,他们很快便适应了的生活。
虽然清的如意算盘是只让学生学习曾国藩奏折中所说的“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还派人监督,可是,在学校中接触的人和事总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一点是绝对不可控的。
这也正如《》所说:“中国的幼童们,除去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外,同时受到及的影响,这是可以意料中的事情。如果认为这些聪慧幼童,仅仅由工程、数学、科学的领域中已得到满足,而他们对及的影响无动于衷,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可预见的是留学生一定会一步一步地摆脱清的控制,这也是清召回留学生的原因。
这部分不愿回国的留学生除了受到了和的影响,导致思想发生了转变之外,也肯定会有因为沉迷于学习之中的。
如果他们回国了,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再有在时候的学习条件,难道还能捧着四书五经学科学?
所以,他们不愿意回国。
当然了,乖乖回国的留学生后来也或多或少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詹天佑便因为在中国的铁路领域的贡献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虽然这一次召回了94个留学生,但是,清在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停止过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洋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脚步,人数也远远超过了120这个数。
如果再加上自费留学生的话,数目会更惊人。
所以,不论清再怎么不愿意,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留学一事早已经超出了它的可控范围之内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