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作用有什么?各个朝代君与臣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和寓意?
帽子的作用有哪些?各个朝代君与臣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和寓意?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正所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头”的现象,这种观念也体现在衣冠服饰上。作为裹首之物的帽子,在古人的重视下也演化出很多不同样式与功能。而作为古时候封建王朝权力场的两个重要群体君与臣,他们的帽子功能就不只是保暖、美观那么简单,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是身份和等级的外在表现,凸显了强烈而鲜明的功能。
古时候的帽子式样繁多起现在也不逞多让,这里就不给大家一一列举,本文只是通过建王朝中君臣这个群体,简单从他们常用的帽子——冠与幞头进行探析。
我们先来看看封建王朝中君与臣的冠。
秦汉时期,因为是君主集权的大一帝国刚刚建立,所以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一的冠制。从君臣所戴的冠看,非常繁杂。
这一时期使用的冠有一些是秦一六国之前原六国国君所戴的冠,如楚国国君用的法冠、赵国国君用的武冠。秦始皇把这些国君所用的冠赐给大臣,无疑是秦始皇彰显其至高无上治权的一种手段。
除了继承,还有创新。
秦在原秦国国君戴的的高山冠基础上创制了通天冠。通天冠是秦汉时期帝王主要用冠,但帝王们偶尔还戴高山冠。
通天冠
秦汉这一时期的冠服特点是“以职分等”,官员的职位从所戴的冠上就能够看出来,例如中外官、谒者、仆射戴高山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弁冠、戴法冠、卫士带的樊哙冠等。虽然式样繁杂不一,但从大臣所戴的冠可以直接看出其职业。同时由以上也可以发现高山冠是君臣都可以戴的一种冠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沿袭秦汉诸冠,除此之外冠服出现了由“以职分等”到“以品分等”的特点变化。文官所用的进贤冠根据官品,梁数开始分为三档,一、二品用三梁冠,三四品用两梁冠,五到九品用一梁冠。此时对官员的只有三种分档,并不够细化。
进贤冠
隋唐跟魏晋南北朝类似,文官进贤冠根据梁数依然分三档,只是品级划分范围稍有变化。武官的武弁冠也开始出现分等。
到了宋朝皇帝仍服通天冠。在大臣方面,因为宋朝官制的特殊,官员们的官职和品级并不匹配,所以宋在借鉴“以品分等”的基础上改为“以位分等”,将进贤冠的梁数分为七等。
明朝时进贤冠改为梁冠,百官朝服都用此冠,依然“以品分等”,不同品级根据冠上的梁数来分辨等级,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以此类推,到六七品二梁,品一梁。
我们再来看看在君臣中另一种常见的帽子——幞头。
幞头,又名折上巾,产生于北朝时的北周。“初服长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周书》)。用黑纱制成,加有束发的簪子,但没有缨导,这便是幞头的雏形。
到了隋朝这种幞头成为了隋朝君臣的常服。
唐朝时幞头形制有了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初的幞头有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软脚幞头”,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做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唐神龙年间幞头所垂的两脚变得圆润,并在周边用硬的丝铉作骨,衬以纸绢,这样幞头脚就可以翘起来,称为“翘脚幞头”。翘脚幞头在五代时期被广泛使用。
宋朝君臣都戴平角幞头,又叫展角幞头。据说展角幞头是宋太祖创制的,目的是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维护朝堂秩序。皇帝有时还会戴角向上弯的幞头。
元朝时君臣公服所用的幞头都为漆纱展角幞头,形制与宋朝展角幞头相似。元朝百官的公服使用幞头,也是沿用宋朝展角幞头的形制。
明朝又对幞头进行改进,都是用黑纱制成,但君臣使用的冠制出现区别。皇帝与皇太子亲王以下的常服冠都用翼冠。百官的常服冠称为乌纱帽。
翼冠
到了清朝,由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性“顶戴花翎”代替了幞头,成为了君臣主用帽子。虽然样子换了,但依然继承了幞头公常服的职能,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清朝的“幞头”,也可以说是幞头与冠的结合体。
清朝的顶戴花翎主要有顶戴和花翎两部分组成,顶戴通过冠上的饰物来区分等级,而花翎则是根据孔雀翎的眼数,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花翎,使用者多为武职,高级的花翎上有眼数,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
顶戴花翎
其实清朝品官大部分都不能佩戴花翎,所以清朝文武大臣主要冠顶的饰物与顶座的材质来分,也是“以品分等”,但分级增多,共分为九级。
清朝百官朝冠分等 资料来源《清史稿》
仅从清朝的顶戴花翎上看,就会发现中国封建王朝的君臣的“帽子”发展到清朝,已经非常完备了,无论是从规范性,还是等级上都非常成熟了。
通过以上对封建王朝君臣群体的冠与幞头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帽子具有强烈而鲜明凸显身份和等级得功能特点。
总结其规律可以分成“君臣相通”和“君尊臣卑”两个特点。
“君臣相通”是指君臣帽子在形制方面有相通性和群体身份一致性。例如秦汉时君臣都戴高山冠、从北周到明代朝君臣都戴幞头,清朝君臣都戴顶戴花翎帽。帽子形制种类也越变越少,变得趋于一。
“君臣尊卑”是指君臣的帽子在样式、分等变化体现等级方面的差异性。如秦汉开始通天冠开始成为帝王用冠,幞头的发展也从开始的君臣一致,变为明朝时的皇帝有的翼冠和大臣乌纱帽的差别,清朝的顶戴花翎饰物不同皇帝和大臣也有了严格的区分。
头戴乌纱帽的明朝官员
在分等变化方面,秦汉以来是依据“以职分等”,职位不同所戴的冠不同,到了北朝以后开始按照品级来分,职位分等的职能在逐渐减弱,而品级分等的功能在逐渐加强。同时根据冠饰的等级划分,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三等划分,到宋、明的七等划分,再到清朝的九等划分,变得越来越细致。
结语: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君臣帽子的发展史,帽子已经不是单纯的帽子,它更是一秩序的体现。随着朝代的更迭,的进步,君臣帽子的形制越来越趋向一,这是中央集权对一的治秩序要求的体现,这种“君臣相通”性,为“君尊臣卑”的功能体现创造了基础,让君臣之间的等级差距能够在相同的制式上更加明显的凸显出来。
而随着封建君主的越来越强,帽子的“君尊臣卑”也将中国古时候的尊卑等级秩序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封建王朝中君臣群体帽子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古时候发展变化基本趋势的一个侧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