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北伐 为什么南宋和东晋都失败了呢
在中国历史上,一的方向一般都是由北向南,由南向北一的次数太少了,南宋与东晋也没有逃脱这个宿命,多次组织北伐,均因失败而告终。
借用马云的一句话“成功的原因千万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条”。东晋与南宋,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同样只有几条。
治集团内部的北伐意志不够坚决,很多人只想偏安一隅,得过且过
众所周知,一场战争,在意志、行为、组织、目标等方面,要高度一。一旦出现犹豫不决、缩手缩脚,这仗就没法打。
南宋与东晋的朝廷,整体上没有向北发展的雄心壮志。偶尔有几个跳出来北伐,难以形成主流思想。
以南宋为例。南宋是赵构建立的小朝廷,皇帝是亲眼见证过金军的厉害之处的。赵构曾被金军穷追猛打,如同逃犯一样亡命天涯,从应天府、镇江府、扬州、杭州、明州一路南逃,又窜至海上,直到与金军达成和议。还曾因受惊过度而出现“生育问题”,这段经历给他留下深刻的“恐金症”,他也因此被称为“逃跑皇帝”。
赵构
自从站稳脚跟,赵构想的都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就是守住半壁河山,更重要的是坐稳龙椅。只要金军不主动招惹南宋,赵构在立场上始终都是以和为贵。
不仅如此,赵构对军事将领始终无法充分信任,害怕他们拥兵自重。岳飞、韩世忠等人,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会受到打压。
岳飞
赵构不想北伐,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宋徽宗与宋钦宗都在北方,万一北伐成功了,“二圣”肯定回朝;万一北伐僵持不下,金国一不做二不休,将“二圣”放出来了,那时赵构的皇位怎么办?这是他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站在赵构的角度,权衡了利弊得失,他是不愿意北伐的。南宋内部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更加没有北伐的动力。一旦有人要北伐,他们就会站出来掣肘。
南宋也曾有过几次北伐,也只是元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屡屡铩羽而归,后来连形式上出兵也没有,坐在家里喊喊口号。
赵构
东晋政权是北方与南方世家大族联合建立的,权利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家族手里,内部冲突不断,有南方世族与北方世族之间的矛盾,也有世族与寒族之间的矛盾。北伐开没开始,内部往往就会乱成一片,如苏峻之乱等。
东晋的南方世族,从孙权时代起,就没有逐鹿中原的打算,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他们眼里,面对外来势力入侵,涉及到切身利益时,他们的抵抗非常积极,淝水之战就打得很漂亮。但北伐就遥不可及,还是江南好。
东晋祖逖闻起舞,为的就是收复中原,无奈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好不容易收复黄河以南,眼看胜利就在眼前,司马睿开始忧心忡忡地担心自己的位置,派人节制他。
南宋岳飞等人,满怀一腔热情,可惜后面被朝廷牵制。将领有报国志,最后输给了自己人。
战场和对手看似在北方,实际上北伐将领面对最大的敌人在自己的后方,是皇帝,是朝廷的官僚。
这两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治集团即使有北伐的口号,内心却是的,行动上也是消极的。
一个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精神面貌由其创始人决定,一个王朝的国策与精神文明也是由开创者左右,赵构和司马睿,两个第一代皇帝都没有进取心,给后来者树立了很不好的榜样。纵观整个南宋和东晋,由上至下弥漫着一股萎靡之风,士人大都研究虚无缥缈的书法、玄学、理学,王羲之、朱熹就是那种背景下的产物。
司马睿
南北双方的军事实力,确实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骑兵作战,他们快如闪电,驰骋疆场,来去无踪,在战场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不赢还能迅速撤退,战争的成本南方小。而南方的兵种都是步兵为主,灵活性低,成本高。金军的战斗力胜过南宋。
北方是平原地带,不像南方到处支离破碎,更有利于游牧民族骑兵作战。
金兵
不管是金国,还是东晋的对手,在占据中原后,都会进行汉化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对实行怀柔政策。这样一来,原来思念故国或者心向南方的,就逐渐和少数民族融合到一起。
每次南方的北伐,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北方响应者越来越少,北伐军如同孤军深入,这又加剧了北伐的难度。
不管是东晋还是南宋,在面对北方时各有优劣,整体实力上出于均衡,一旦某一方被过度压制,马上就会出现反弹。所以北方一时半会吃不下南方,南方也不具备北伐胜利的基础。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