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清朝官员!清朝官员的俸禄有多少?
富有的清朝官员!清朝官员的俸禄有多少?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清朝中,官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跟整个的人口数量相,官员群体数量不多,却掌握着各项重要权力,即使年老退休后,也常会成为地方乡绅,享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官员也是清朝中,协助朝廷维持治的重要人选。
所以官员也是清朝中,除了皇族跟八旗子弟外,少数可以享受朝廷待遇的人群。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清朝官员的收入,超过普通百姓。
顺治年间,清朝入关后,官员俸禄基本继承明朝。一品文官每年有180两白银,禄迷180斛。九品文官每年俸禄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
武将收入较高,他们除了年俸以外,又有蔬菜烛炭银和灯红纸张银等收入,可以补贴家用。这个收入跟皇族、八旗相,自然不算多。皇族中,亲王每年仅俸禄就有一万两白银。
官员也未必可以依俸禄能满足开销。不仅因为身居官场,有各项开支需要,仅是维持常家用,对于清朝普通官员而言,就有很大的压力。尤其是顺治初年。
《阅世编》中记载:“本朝顺治三年,斗米几几千文。四年,白米每石纹银四两。”《榕城纪闻》也写到:“顺治五年,米每斗三钱,冬收成,每斗一钱三分。”
这种物价压力下,普通官员的生活并不算富裕,但是跟普通民众而言,官员收入仍是极高的,且更为稳定。
对于大部分以务农为生的百姓而言,他们一年的收入主要依耕种和纺织,除了赡养家人,民众还要承担朝廷摊派的赋税劳役。
清朝时,民众可以耕种的土地非常有限。尤其从康熙年间,人口大规模增加后,土地又被兼并到地主手中后,可耕种的土更少。
史料记载,当时百姓可耕种土地平均不过一亩,每年收成以后,仅可应付两、三月的开支,其余时间都要依做纺织等手工业,维持生计。所以,当时有“六十地主quot;的说法,可见普通民众收入的不稳定。
顺治以后,康熙年间,随着稳定,物价总体出现回落。《熙朝莆靖小记》记载康熙二十三年正月”谷价每石二钱。“康熙二十五年,岁暮,百货俱,上好白谷,每石一钱六分。”
当然,灾荒年间,米价仍会上涨。康熙三十五年,天气大旱,谷价涨到每石四钱五分。但总体而言,跟清朝初期相,物价总体有了很大回落。
而在这段时期内,官员收入又再一次上涨。这次上涨的根源是官员问题过于严重。清朝入关后,以派遣巡按御史等手段,希望压制官员。
但是,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在康熙末年愈演愈烈。雍正继位后,一面严惩官员,完监察制度,一面提员收入,希望以高薪减少官员。
当时清朝官员收入虽然大部分民众更高,也更稳定,但跟那些富人相,如果仅收入的话,仍有很大差距。尤其跟那些大盐商相,官员显得更为寒酸。
康熙年间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身居一品,平素以清廉约束自己,不收额外贿赂,在任上去世时,只留下一身官服,再没有财物,可谓清贫如洗。
所以,雍正按照官职的品级和事务繁杂程度,给官员发放养廉银。养廉银的数额极高,可以达到官员原有俸禄的十倍,乃至百倍。
当时地方总督每年可领取俸禄180两白银,而他们的养廉银却有上万辆白银,一些富裕地区的总督养廉银数额可以近两万两白银。
即便是普通低级官员,加上十倍养廉银后,也能领到一笔很大的收入。要知道,亲王俸禄也只有一万两白银。
不过,雍正年间,京官、武将和地方上的辅佐官杂职都没有养廉银。养廉银设立初衷,很大程度上是激励官员清廉,并非只是简单提员收入。
当然了,这也造成官员收入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到乾隆年间,清朝养廉银收入范围扩大。地方官均可享受养廉银,京官可以享受双倍俸禄的恩俸,这样一来,官员的收入都有很大上升。
总体而言,清朝的时候,官员收入经过不断增长,已经从原本的中层收入群体,逐渐成为中高层群体,属于较富裕的那部分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