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在古时候封建的中,皇帝通常会对宗亲及一些有功之臣等众人赐予显赫的光荣封号。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时候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
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
一、共同点:
同属爵位之列
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来简略地介绍一下清朝的封爵制度。清代的爵位体系,从受封者具体身份角度上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皇室宗亲(直系和分支)、蒙古王公亲贵和对朝廷有大功之臣。而亲王、郡王和藩王在大范围上都属于清朝爵位制度中的一员,这也是三者的共同点。
二、具体区分
1、血缘亲疏
1644年入关的清朝,在很多方面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关于封爵这块来讲,虽然同明朝一样,在清朝初期也存在藩王体系一说,但与明朝两百余年的藩王制度相,清朝在此就逊色很多了。除了对清朝入主中原有功的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被封藩王之外,纵览清史再无藩王记录可寻。
清朝与明朝相,除了藩王数量锐减,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清朝的藩王在血缘上与明朝的藩王不可同而语。明代的藩王以历代皇帝诸子为王前往藩地赴任,而清朝的藩王上文已然说明,仅指有功于国家社稷之臣。所以,在血缘上,清代的藩王与皇帝是毫无血缘可言的。
而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在血缘上就要藩王近得多了,二者在整体上绝大部分属于三大类中的皇室宗亲之列,意思就是只有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宗亲才可以获此封号。清朝在宗室爵位当中,共有十三个级别,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待遇和级别依次降低。
当然,也有人会说,蒙古亲贵不是也有封亲王和郡王的人吗?是的,确实有,不过就血缘亲疏关系来讲,因为清朝自创建以来就秉持的“满蒙一家亲”的准则,历代皇帝不乏有公主嫁到蒙古或是蒙古王公之女入侍清代后宫之例,所以很多受封者与清朝皇室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与藩王相还是要优先得多。
2、有无实权
诸如吴三桂等人,有藩王的封号,完全出于清廷对其有功于社稷的感恩回馈。而且与明朝藩王一样,是有藩地的。当时,由于清朝入关不久,对于全国尤其是南方诸省控制力不及,所以将一些降清的汉臣封为藩王赐予南方重镇作为其藩镇,从而加强对南方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藩王不仅可以拥有藩地,同时对所辖藩镇还有超强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何当康熙宣布撤藩令之后,三藩可以立马拥兵而反的原因。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在血缘上与皇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二者拥有超品的超高品级(乾隆年间成为定制)。但清朝效仿晋朝,宗王封于京师,让宗室封王者全部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既没有藩邸,也没有治藩之权。所以,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如果单纯从爵位上来看,就是说出去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是没有实权的。
当然,如果某位亲王和郡王得到了皇帝的特别信任,得到了拥有具体实权的官职,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便是非常幸运的。例如雍正帝心中亲兄弟还亲的十三胤祥,除了拥有和硕怡亲王的霸气头衔,还有议政大臣、军机大臣等拥有实权的官职,而且在乾隆年间还被追赐“世袭罔替”之权,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清中后期第一位),在这样环境下的亲王和郡王才是最高端的体现。
3、爵位传承
藩王虽然在清朝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就其存在时的传承而言,几乎等同于只有极少数宗亲才可拥有的“世袭罔替”之权。例如尚可喜的平南王,其子尚之信以及尚之孝之后所承袭的爵位都是平南王。
而亲王和郡王,在一般情况下,是“降级承袭”的。如第一代为亲王,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就会自动降一级成为郡王,如果第一代是贝勒,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则为固山贝子。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整个清朝,拥有“世世代代可以承袭原爵位”特权的亲、郡王一共有12家,即我们所说的十二大“铁帽子王”,他们的后代承袭时可以不用降级,仍按原级继承,即“世袭罔替”。
史海君说:
清朝的藩王,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再无藩王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其坐拥重镇享有军政大权,严重威胁了皇帝的治。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与皇家关系密切,但在一般情况下(蒙古王公除外,另一套体系),是没有半点实权可言的,最多就是说出去好听一些。要想内外兼修,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或者对于国家有大功是必备条件,拥有这两项权益之一的人,不仅可以拥有享实权的官职,而且幸运儿更会得到“世袭罔替”之权,成为人生赢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