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是怎么上朝的?朝会的起源是什么?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朝会的起源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大臣上朝的场面。《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清朝大臣是这样上朝的(下图)。
《康熙王朝》中,清朝大臣是这样上朝的(下图)。
《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明朝大臣是这样上朝的(下图)。
《水浒传》中,宋朝大臣是这样上朝的(下图)。
《贞观长歌》中,唐朝大臣是这样上朝的(下图)。
《汉武大帝》中,汉朝大臣是这样上朝的(下图)。
总之,这些电视剧中大臣上朝的场面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公司老板召集员工开会,让员工当场讨论重要大事,然后老板当场决议。用《水浒传》中开篇的情景来形容,就是: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
从影视剧和小说中看,中国古时候官员的上朝方式似乎千篇一律,他们都是在宫殿中面见皇帝,一如现代的上班族到会议室参加公司会议。那么,古时候官员上朝的是这样吗?
朝会的起源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朝会作为古时候一项重要的礼仪,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形成了早期的朝会制度,但限于史料的不足,具体的制度已难考证。秦始皇一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朝会制度,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明确了皇帝一无二的地位,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崇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对朝会制度进行简化,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平民对皇帝的想象。刘邦的行为使我想到了一个上的搞笑段子:古时候有两个老农民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膜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锄头!”
刘邦及其功臣多为平民出身,平时以朋友相称,上朝时依然如此,难免使上朝形同乡村酒席。一次,群臣饮酒争功,有人喝醉后大呼小叫,拔剑击柱,完全失态,就连刘邦也无法再受了。精通儒学的大臣叔孙通趁机请求制定上朝的礼仪,刘邦当即采纳。叔孙通融合古礼和秦礼,经过无数次演练后,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公元前200年10月,群臣在长乐宫正式举行了第一次上朝仪式“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结果,“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刘邦不禁叹道:“吾乃今知为皇帝之贵也。”从此,刘邦开始实行严格的上朝制度,以彰显皇帝的权威。
汉长乐宫复原图
不过,这种大型朝会在西汉前期并不是频繁举行的,除了在岁首定期举行外,时候都是不定期举行的。公元前68年,汉宣帝亲政后,明确规定五一朝。自此以后,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方式,大朝即岁首举行的朝会,常朝即五一次的朝会。
西汉的朝会开始于“夜漏未尽七刻”,“夜漏未尽七刻”相当于现代的凌晨,这便是人们俗称的早朝。早朝的参与人员虽然众多,但有资格上殿者只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低于“二千石”的官员是没有资格上殿的。此外,皇帝会特许个别大臣“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示优待,萧何是西汉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受这个待遇的大臣。
西汉的朝会具有在殿内举办、在凌晨举行、文官在东方、武官在西方等鲜明地特点。西汉灭亡后,东汉、西晋、唐朝、北宋、南宋等朝代的朝会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都继承了西汉朝会制度的外在形式。
宋朝话本和元朝戏曲兴起后,西汉式的朝会仪式得到了广泛传播。明清小说兴起后,西汉式的朝会仪式更是广为人知,以至于现代的影视剧作品也普遍采用了这种形式。
影视剧中普遍采用西汉式的朝会仪式不能说全错,也不能全对。之所以这样说,还要从大朝和常朝说起。
大朝和常朝
先说大朝。
两汉时期的大朝只在新年的第一天早晨举行。需要注意的是,西汉时期大朝的时间在公元前104年前后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变化。公元前104年前,西汉沿用秦历,以十月的第一天为岁首;公元前104年后,西汉采用太初历,以正月的第一天为岁首(这也是农历春节的起源)。
西晋时期的大朝在正月晨贺的基础上增加了昼会。唐宋时期的大朝除在正旦(正月初一)举行外,还在冬至、五月朔(五月初一)、千秋节(皇帝的诞辰)举行。明清时期的大朝则是在正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的诞辰)举行。
无论对皇帝,还是对大臣,大朝都是最隆重的活动。两汉和西晋时期举行大朝时,皇帝会赐给大臣羹饭,大臣席地而坐,饭前先听一次宫廷音乐,饭后再听一次宫廷音乐,饭后音乐结束后,大臣方才离开宫殿。可以说,大朝是君臣同乐的子,用通俗的话来说,大朝就是大臣给皇帝拜年,皇帝在家中设宴款待大臣,大家一起享受新年的快乐。
唐朝举行大朝时,大臣亦席地而坐。自唐朝以降,大臣不再享有席地而坐的待遇,宋朝的大臣是站着的,明朝和清朝的大臣都是跪着的。
明清以前,大朝举行的地点并不太固定,进入明清时期后,大朝举行的地点便固定了下来,这便是故宫中的太和殿。明清时期的大臣在大朝时会三次跪唱山呼,第一次曰“万岁”,第二次亦曰“万岁”,第三次则曰“万万岁”。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万岁万岁万万岁”便来源于此。
太和殿
说完大朝,再说常朝。
常朝起源于汉宣帝的五一朝。两汉和西晋时期的常朝和大朝有点类似,只是少了奏乐和赐宴两个环节。进入唐宋时期后,常朝便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唐朝时,皇帝每天在紫宸殿召见群臣叫做常参,每逢朔(初一)和望(十五)召见群臣叫做入阁。宋朝时,侍从官每天到垂拱殿朝见皇帝叫做常参,百司朝官每隔五到紫宸殿朝见皇帝叫做六参,在京朝官每逢朔(初一)和望(十五)到紫宸殿朝见皇帝分别叫做朔参、望参。
也就是说,唐朝以前的朝廷官员一般情况下是集体上朝的,宋朝时期的官员则是分批入朝的。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宋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有意架空和拆分官员的权力,扩大官僚的队伍,把官员细分为“寄禄官”和“差遣官”等种类,造成冗官的现象,使官员的数量成倍增加。“寄禄官”只挂名没实权,“差遣官”虽有实权却是,以“包青天”包拯为例,包拯是以“权知开封府”的身份治理开封府的,而本应治理开封府的“开封府尹”另有其人,即寄禄官“开封府尹”只是挂名,差谴官“权知开封府”实行其权。
宋朝官员常朝的形式较之从前,已发生重大变化,进入明朝时期后,官员常朝的形式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后,创立了御门听政的朝会制度,所谓御门听政,即皇帝不在殿中接受朝拜,讨论国政,而是在奉天门(太和门)接受朝拜,讨论国政。御门听政使朝会的地点从室内搬到了室外,也使皇帝和很多品级不高的大臣能够进行直接沟通,提高了行政效率。
太和门
在此之前,朝会受到宫殿空间有限的制约,能和皇帝直接进行沟通的大臣并不太多,宰相居百官之首,往往承担着传达皇帝旨意的使命,而宰相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行政班子,这就为宰相扩张自己的权力提供了机会。几千年来,相权和皇权相互博弈,相权强则皇权弱,皇权为削弱相权,一直进行着制度变革,从汉武帝创立内朝官开始,到汉光武帝架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决策权,把决策权集中到尚书台;再到魏文帝架空尚书省的决策权,把决策权集中到中书省;再到晋武帝创立门下省,分割中书省的决定权;再到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刑部),大量扩充宰相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宰相的地位被逐渐降低,权力被逐渐削弱。朱元璋创立御门听政制度后,宰相更是可有可无,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直接管理六部,使实行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然而皇帝毕竟不能处理完所有政事,于是,具有宰相制度性质的内阁制度产生了。需要留意的是,内阁成员在形式上只是皇帝的,不具备的人格。
朱元璋创立了御门听政制度,并坚持每天凌晨五点举行朝会,但他的子孙后代却未能像祖先那样吃苦,他们强化内阁的职能,又用宦官制衡内阁,以看似聪明的方式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故而,嘉靖和万历虽然二十多年不举行朝会,朝廷依然能正常运转,这一方面体现了皇权已经足够强大,另一方面也给内阁和宦官扩张权力提供了机会,因此,明朝的宦官专权屡见不鲜,派斗争亦非常激烈。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严嵩,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皆是派斗争的胜利者。万历死后,东林支持明光宗、明熹宗父子登上皇位执掌大权,进而排挤派,派不甘心失败,又联合宦官魏忠贤对付东林,这便形成了阉。从此以后,阉和东林的斗争与明朝灭亡相始终,其后,两的斗争又与南明灭亡相始终。
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后,清朝皇帝吸收明朝皇帝懒政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对御门听政尤为重视。清朝御门听政与明朝御门听政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明朝举行御门听政的地点是在奉天门(太和门),清朝举行御门听政的地点是在乾清门。清朝御门听政在春夏两季开始于卯正(凌晨六点),在秋冬两季开始于辰初(早晨七点),公元1682年,康熙改春夏两季开始于辰初(早晨七点),秋冬两季开始于辰正(早晨八点)。明朝御门听政的时间则是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在凌晨五点开始。
乾清门
康熙对御门听政时间的推迟,看上去明朝人性化多了,官员可以睡会儿了,然而,康熙是个工作狂,他和朱元璋一样每天坚持御门听政,无论春夏秋冬。康熙就住在乾清宫,离乾清门只有咫尺之遥,而大臣则要从宫外赶来,并且还要穿过前门、、太和门、午门方能到达乾清门,乾清门和前门直线距离约2.2公里,这就相当于你从家里坐公交来到了产业园区门口,而产业园区门口距离你的公司还有2.2公里,你还只能步行到公司,并且每天都要如此。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感到腿酸,古人和我们一样,他们照样腿酸,因此有些官员为此叫苦不迭,请求五或者二三一朝,康熙对这个提议痛快否决了,说道:“务在精勤,始终不宜有间。”
雍正和乾隆父子继承了康熙的勤政精神,亦坚持御门听政。不过,雍正和乾隆除在故宫内的乾清门听政外,也会在圆明园内的勤政殿听政。正是在康熙、雍正、乾隆的励精图治下,清朝走向了全盛。乾隆之后,清朝皇帝听政的地点或在乾清门,或在勤政殿,但都没有出现过明朝嘉靖和万历那种几十年不上朝的情况。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清朝皇帝不再掌握实权,御门听政便不再举行,朝会改在养心殿由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共同主持。
总之,朝会分大朝和常朝两种形式,大朝无论任何朝代,都是在宫殿内举行,大朝更多地具有礼仪功能,很少有功能,进入清朝后,大朝完全丧失了功能;常朝在明清之前都是在宫殿内举行的,明清时期则是混用御门听政和御殿听政两种方式。大臣在朝会时从坐到站,再到跪,标志着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大臣待遇的降低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削弱,当所有大臣都向皇帝跪下时,皇权也就彻底打败了相权。
电视剧里任何朝代都采用御殿听政的形式,显然是不对的。回到开篇的那几个朝会场面,乾隆若在圆明园的勤政殿举行朝会,《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场面是较接近历史的,若在乾清门举行朝会,《甄嬛传》中的场面是较接近历史的(下图)。
《康熙王朝》和《传奇皇帝朱元璋》中的朝会场面是完全违背历史的,因为康熙和朱元璋没有御殿听政的习惯,朱元璋更不可能给大臣赐座。
《贞观长歌》中的朝会场面只有一半接近历史,因此唐朝大臣是坐着上朝的。
《水浒传》和《汉武大帝》中的朝会场面都较接近历史的,《汉武大帝》还展现了一个历史细节,那就是古人的坐不同于现代人的坐,他们是席地而坐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