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头上的帽子叫什么 有关于这种这个帽子有什么说法
我想大家都注意过,除了清朝,我国历史上朝代皇帝头顶上都是带着有“门帘”的帽子,其实这顶帽子的名字叫做冕旒(miǎn liú),“冠冕堂皇”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相传冕制始于黄帝,至周代时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冕旒是礼冠中最尊贵者,这个礼冠上的穗就叫做旒,是12寸长的五彩细绳组成的,这些穗上面串着的玉珠,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不过到了汉代就用纯白玉代替了。
冕冠的流束按典礼的轻重和穿戴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据说,制旒的目的是为了帝名。也就是说,一个作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小细节的瑕疵,还有说法,是想让皇帝时刻都谨记着自己作为皇帝,就要有帝王的样子。在重要的场面上,如果皇帝晃晃张张,或者激动不已的时候,就会带动头上的冕旒一起晃动,打到皇帝脸上,以此来提醒皇帝要注意自己的威严。不能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皇帝的架子一定要端好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皇帝头戴冕旒的时候,自己的表情会被遮挡起来,这样就不会被大臣们看到自己的表情了,毕竟朝堂之上,大臣们的情商都很高,都有查看言观色的能力,一旦让他们看到皇帝的神情,就会开始看脸色行事,都依附于皇帝的表情,而不去说实话说话,那么朝代的覆灭就不远了。这个冕旒的两边都会有个叫做充耳的玉珠,这也是为了提醒皇帝,要懂得便明辨是非,无论何时,都要头脑清醒。
所以说,古时候的服饰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是身份的体现,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只是皇帝头上一顶简简单单的帽子,就大有学问。而冕旒制度的出现,也说明着古人的是很有智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