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选的四位大臣,霍光为什么灭掉了上官桀、桑弘羊两位?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霍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武帝崩,昭帝立,然而八岁孩童,到底是不于料理家国大事的,所以刘彻死前给他选了四位臣子,他们是:霍光,金磾,桑弘羊,上官桀。
四个臣子,权力却不是”相互制约,彼此监督“,而是有非常明确的高低分别,这体现在两方面:1,职位上。霍光是大将军(汉代的大将军,是最高军事领),金磾以车骑将次之,上官桀以左将军再次之。2,认知上。武帝用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赐予霍光,同时另一重臣金磾深知自己是个外国人(匈奴人),不能主政。
中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封建政权的稳定性,有两种维持方式:其一:制衡的权力结构。其二:绝对彻底的集权(又称权力垄断)。
也正是由于汉昭帝登基初期,汉代达成了第二点,国家的内外发展,还算和谐,政令一,执行有效。《汉书 霍光金磾》记:
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到这个时候,霍光还是”政自己出“的,大概是因为治理的很好,老百姓们都想一睹他的风采。
然而几年以后,这样的状态被打破,霍光不仅险些将上官一家(因为是儿女亲家,皇后上官小妹也是霍光外孙女,所以幸免),连桑弘羊都没有逃过劫难。后世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喜欢说”霍光在排除异己“,”霍光野心膨胀了“”上官桀不听话“。
相是如此吗?我想,只说对了一部分。
以上结论,存在一个问题:”排除异己“,往往存在于有竞争的环境,然而彼时,霍光已经达到大的状态,似乎没有必要多此一举。那么解释就只有一种:有人,有事,引入了能与霍光竞争的因素。也即打破了”绝对彻底的集权“。
此人就是鄂邑长公主。
史书说,长公主内行不修,即私生活不检点,有一个宠臣经常出入内院,是河间外丁人,这不是重点。上官安有一个女儿(上官小妹),年仅六岁,被封了皇后,这也不是重点。
重点是:上官小妹之所以进宫,走的是个鄂邑公主的门路,而为了报恩,上官桀想助河间外丁人封侯。
报恩,在某种环境下,也称礼尚往来。而皇亲贵胄的礼尚往来,往往会形成羽。
自古,结下一步就是营私,营私的体现很多时候是僭越法律的。汉代初期便有规定,公主所配的驸马,有资格享受封侯爵的待遇,可必须是经过国礼途径的正牌驸马。丁外人只不过是一男宠,自然没有封侯的资格。
为了突破国法的束缚,上官桀找到霍光帮忙。
霍光拒绝,结仇。
至于为什么拒绝?有可能是单纯不想违法,也有可能是霍光意识到对方正在结,这对自己是个威胁。
另一名辅政大臣桑弘羊,是个经济学家,帮助汉朝经营起盐、铁、酒,功劳很大。逐渐地,他仰仗功劳也想给家人某点官职,就也找到了霍光。霍光同样拒绝,结仇。
前面说,结往往走向营私,其实反推也成立,营私往往造成结。
此时,“反霍光联盟”已经初具规模,就还差一个点睛之笔:扳倒他和汉昭帝(昭帝对外态度一直支持,甚至只支持霍光),谁来做皇帝。
汉武帝有一个,名叫刘旦,是汉昭帝的哥哥,武帝早就看出来他不是做皇帝的料,因此封其为燕王,远离京城。但是刘旦此人不仅不自知,还非常冲动。武帝重病时,刘旦回长安护卫,明摆着要夺嫡,刘彻一气之下,削了他一封地。
然而七年过去,刘旦仍旧冲动无脑。知道了四个辅政大臣,有两个都与霍光结仇,他便蠢蠢欲动了。
《汉书》载:
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
反霍光联盟正式成立,大战一触即发,却又点到为止。
公元前80年,长公主设宴款待,暗中埋伏手刺霍光。然而事情早就败露,霍光先一步反,同一叛全被清除,鄂邑公主、燕王刘旦均自尽,上官桀、桑弘羊家中成年人,几乎被光。
最后总结:如果将霍光此举只理解为铲除异己,那么视角未免有点小。正确的顺序应该是:结者试图打破霍光的权力垄断,前者意欲建立起一个新的朝局构架,霍光则精心预防。而当结者成了气候,霍光率先反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