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铜镜制作工艺在不断的精进 清朝时期为什么会输给玻璃镜子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铜镜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时期,铜镜就已经诞生了。铜镜的制作工艺在历朝历代的打磨下越发精进。产生了诸多集结各类特色工艺于一身的佳品。直到清代中后期才逐渐被工艺简单更加实用的玻璃镜子取代。铜镜的正面是映照成像的光滑面,背面铸有融合时代风情的花纹与文字。
在几千年的时光里,铜镜早已超越了本身的实用性,与源远流长的汉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世人从铜镜里不仅能发掘它所处时代的工艺技巧,并且能透过铜镜看到古人的思想与生活理念。在清代玻璃镜子取代铜镜的使用功能过程并不是迅猛的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
一、玻璃镜的兴起使得铜镜实用性衰弱
1.中外文化交流促使清代玻璃镜诞生
在中国玻璃制作的工艺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到清代达到鼎峰。虽然玻璃工艺在中国古时候早已有之,但运用到镜子制作上还是受到从欧洲来华传教士的启发。清代初期,这些玻璃镜子跟随着传教士来到中国。由于玻璃镜子容易破碎,所以欧洲有很多镶嵌在木框里的穿衣镜诞生。
在中外文化交流里,很多王室贵族接触到了玻璃镜子,出于新奇以及玻璃镜子优越的成像效果,被王室贵族青睐使用。由于清代玻璃生产水平纯熟,结合舶来的制镜技术,清代亦开始自制玻璃镜子。
玻璃镜子最初作为舶来品是较昂贵的,只在上层小范围流行并使用,但随着自身加工工艺的成熟,玻璃镜子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开始渐渐呈现取代铜镜功能的迹象。
2.铜镜制作工艺繁琐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与复杂,铜镜的成像面需要经过数十道的打磨水洗才能做到清晰成像的效果,稍加不慎便会使镜面磨损使得整个铜镜损毁成为废品。
铜镜背面的纹饰雕琢非常考究,既讲究艺术创造性也考验雕琢工艺。铜镜有很多细节制作,需要设计“钮”,就是在背面铸的孔,用来系带方便悬挂与固定。钮的周围为了美观也会设计连接部分的装饰。还有各种形制与镜面的边缘设计。
制作铜镜的工匠们需要在厚重坚硬的铜上进行持续作业,经过不断地打磨雕刻水洗,才能做出美观精致实用的铜镜。其整个制作过程可以说是极其繁琐,是以当铜镜遇到制作工艺简单,原材人工消耗都相对低的玻璃镜子时,整个镜子的消费市场势必会逐渐向玻璃镜子倾斜。
3.玻璃镜实用性优于铜镜
玻璃镜子相对轻便不似铜镜那般笨重不易携带。玻璃镜子亦可以做到足够大的尺寸固定在木框里,宽大的玻璃试衣镜在试穿衣服时看整体效果非常清晰视角开阔。玻璃镜子的成像光线较自然,相对而言铜镜成像有些昏黄不清晰。
在保养上玻璃镜子也好过铜镜,不易被氧化腐蚀简单的擦拭就可以使用很久。铜镜容易被氧化,需要定期打磨才能保持清晰度。
二、实用性降低的铜镜成为清代仿古风潮的宠儿
1.清代承袭了前朝仿古风潮
虽然铜镜在玻璃镜子来势汹汹的情况下,逐渐退出其实用领域。却阴差阳错地在清代的仿古风潮里找到一席之地。仿古之风从人文气息浓重的宋代便开始了,在金石学发展与儒家理学崇高地位被确立的情况下,文人深刻明白传承古文化的重要性与教化作用。
在这样经世治学的氛围里,人文气息高度发展的明代亦将其继承。清代虽然由满族贵族治,但其下管制机构莫不承袭明朝旧制,文武百官也多受汉儒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里,连皇帝本人也非常推崇汉儒文化,推进仿古风潮,铜镜的仿古亦在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里。
2.铜镜拥有被仿古潜质
铜镜自身便有悠久的历史底蕴,每一个朝代都会将自己的人文历史雕刻镶嵌在铜镜的花纹里,不断打磨革新的制作技术令铜镜越来越精美动人。
铜镜的制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讲究包丰富的礼制元素。在铜镜所使用金属材质与雕刻技术的时代变迁里亦记录下各类技术的革新。铜镜的制作原材材质随时代变化,从战国到五代都是高锡青铜,宋至明清铜中的含锡量减少,铅含量增加。
雕刻技术方面,有镂空、金银错、镶嵌、彩绘以及鎏金与螺钿。这些铜镜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每个时代都会将自身最好的雕刻技术放到铜镜身上,不仅如此还令其浸泡在当时文化工艺氛围中,使其成为人文艺术的载体。
铜镜展示的不同风格,如商周的古朴,两汉的新奇,隋唐的华美瑰丽等无不是将时代的痕迹铸就在铜镜身上,使其拥有供后人仰望回溯的素材。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素材与厚重的人文气息的铜镜自然拥有被仿古的资质。
三、为何铜镜能在实用性降低后不被时代抛却
1.铜镜精美具有观赏收价值
不可否认,玻璃镜子简便易生产,方便携带很实用。相形见绌下,铜镜显得有些笨重不方便且费时费力不易生产。可正是因为这份得来不易才使得铜镜拥有了被收的价值,毕竟物以稀为贵,得来不易才会显出珍贵。
除此外,铜镜本身的颜值极高,抛却它的人文内涵与历史底蕴,单看精致的雕刻花纹以及只有经过细心仔细打磨才能显现的光洁表面都会令人心生喜欢。无论是赠予佳人作为信物还是放置屋内,都能借着铜镜的流光溢彩添上几分贵气与好颜色。如此,即使铜镜实用性降低,也难以磨灭人们对它的喜欢。
2.铜镜是汉文化里的重要元素
铜镜作为汉文化里重要的组成元素,即使实用性降低,它的文化内涵也已经融合在历史人文里被人们熟知以及代代相传下去。
不同时代的人将自身所处文化的元素注入铜镜,譬如绘制各类珍禽异兽八卦符文赋予铜镜各种自然属性使其具备驱邪祈福的功能,雕刻繁花鸳鸯等令铜镜成为定情信物,诸如此类的文化修饰使得铜镜最终脱离实体融入汉儒文化成为重要元素。
例如以史为鉴,破镜重圆等成为各类典故历史记载里不可抹去的痕迹。铜镜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铭刻在人们脑海里,当治阶层需要用汉文化来教化引导民众时,铜镜就成了必备的呈现物件。如同观音的莲花座与玉净瓶在佛学的浸泡里也生出佛性令世人看到这两样物件便会生出对佛学教化的联想与感染。
这条准则放到铜镜上也是同样,一面铜镜可以反应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与各类典故警世之言论,若当局者想要将那些人文与言论宣扬,铜镜便是非常不错的媒介。
3.满清贵族为笼络汉儒对铜镜文化保护有加
铜镜身上深深凝结的是汉儒文化的色彩,作为外来游牧民族的清代满族治者并没有对汉儒文化产生排斥心理。相反的,他们钦慕汉儒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以承袭明代旧制效仿宋代仿古风潮,不断巩固汉儒文化地位细心呵护其中每一个起到作用的元素。
而满清治者对于汉儒文化元素铜镜文化的保护有加更是为了笼络庞大的汉儒臣民。毕竟,这天下虽然是满清贵族治的,但整个国家的治理与发展无不是依受汉儒文化影响的臣民们。为了表达治者亲厚臣民,兼爱亲和的形象,满清贵族通过爱屋及乌的方式表现自身对汉文化的继承与推崇。
即使铜镜已经不具备良好的实用性,但铜镜深受汉儒臣民推崇喜欢,在教化臣民方面也具备一定作用,是以仿古风潮下被满清官方收留的铜镜制造与文化更成了满清贵族亲厚推崇汉儒文化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自身的威信与治,当清代的子民看到仿古的铜镜时,他们不仅能回溯从前的历史受古风熏陶教化更将推崇的满清贵族纳入在汉儒文化下建立的王朝的同一片阵营,产生同理心与归属感。
不过,历史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时代变迁里满清贵族最终彻底被汉儒文化同化丢失了满族文化的底色。
四、总结
铜镜最终被工艺简单、方便使用、成本较低的玻璃镜子所替代。然而铜镜本身历经岁月洗礼,它早已超脱本身的实用性,凝结在它身上的历史人文早已将它铸就成了特的汉文化符号。在推崇汉儒文化教化作用的清代治下,极具观赏价值拥有历史底蕴的铜镜亦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仿古风潮里。
如此,这件早已失去自身实用性的物件才会经久不衰,时至今依旧被世人瞩目。精致华美的花纹与光洁的铜镜成像面契合在一起,在昏黄的光线里流露古人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美好光景。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实录》
《明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