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宝是家喻户晓的名将,凌烟阁排末尾是何原因?
古时候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秦叔宝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命令,刑部侍郎、将作少监阎立本刀,24名为大唐立下卓越功勋的名臣被绘像于凌烟阁,这就是名垂青史、几乎成了功勋代名词的“凌烟阁24功臣”。
以封建王朝最高治者的名义,对开国功臣群体进行肯定,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在封建时代无异于一股清流。但纵观这份名单,我们会发现一个让人疑惑的情况:排在最后一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秦琼)。
无论在演义还是正史中,秦叔宝向来与尉迟敬德一起,被视为大唐个人武力最强的两名武将,甚至在后世还演化成了门神,世世代代替人们驱逐、守护安定。但在凌烟阁榜单中,尉迟敬德赫然排在第七位,两人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地位为何相差如此悬殊?
有人说,这是因为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此被记恨在心。不过这种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据《旧唐书·太宗上》: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秦叔宝名列其中。而且,将这份名单与凌烟阁功臣录对照,我们会发现,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事变,与能否跻身于凌烟阁并无绝对的关联:
宇文士及、张士贵,虽参与了对李世民个人最为重要的,但并未能位列功臣名单;
李靖、李世勣这两位才能出众的将领,在玄武门之变中明确持中立态度,却仍能享受被列为功臣的殊荣(而且李靖高居第八)。
这也反映出李世民一贯的人才观:对事不对人,任人以才,这也是贞观年间清明、君臣和谐的关键原因。因此,秦叔宝之所以名列最后,想必自有其道理。我们先结合正史,看看秦叔宝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做出的功绩。
秦琼:忠勇双全、猛将的化身
隋炀帝在位的大业年间,秦叔宝担任名将来护儿的帐内亲兵。当他的母亲去世后,来护儿罕见的派人前去吊唁。这就像军队总司令特意慰问警卫团战士一样,自然引起了军官们的诧异:“兵士阵亡屡见不鲜,他们家里出现丧事也不少见,将军从未亲自过问,今天为啥专门慰问秦叔宝?”
来护儿回答:quot;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处之?quot;即他认为秦叔宝性格强悍且品格高尚、胸怀大志,早晚会自己的能力获取荣华富贵,不能把他当成一般的基层士兵看待。
隋末天下大乱后,秦叔宝跟随另一位名将张须陀四处平叛。在下邳讨伐卢明月一役中,由于敌我力量相差十倍,官兵不敢主动进攻,只能远远安营扎寨、僵持不下。十天后,隋军粮耗尽,张须陀计划以撤退为诱饵,吸引敌人出击,趁机派人率1000人偷袭敌军大本营。
当然,这完全是九死一生的险招,以至于当时在座的大小将领压根没人接话,除了秦叔宝和罗士信。两人身先士卒,亲自爬进敌人营垒,手多人,拔旗、纵火、开门一气呵成,敌军阵脚大乱,隋军前后夹击,创造了一万歼灭十万的神奇战绩。
经此一战,秦叔宝声名鹊起。在其后的战斗中,他将自己的“勇悍”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常率领几个人、几十人,就敢冲进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敌军中疯狂厮,这也让他在隋末的乱局中逐渐威名远扬。
后来,张须陀战死,秦琼等人归在裴仁基麾下;不久后,隋炀帝被、隋朝宣告灭亡,这群失去了组织的隋军将士不得不归降李密。
得到秦叔宝这样的人才后,李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而李密虽是瓦岗军的头领,但他出自原隋朝贵族阶层,而且为人正派、堪称君子,秦叔宝对这样的人并不排斥,甚至还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对方的信任。在与宇文化及的大战中,李密身中流矢、摔落马下,着秦琼一个人奋不顾身的救援,最终才逃过一劫。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秦琼等人被俘,不得已归顺了对方。而王世充同样对这位传奇名将仰慕不已,他也学李密那样厚待秦叔宝,甚至任命其为龙骧大将军。
但王世充跟李密不一样,他是标准的小人,让秦叔宝这些出自隋军正规体制的军官们极为不屑:“叔宝薄世充之多诈”。在一次出征的途中,秦琼、程咬金(程知节)等人在阵前公然向王世充告辞,策马投李渊。
四处招揽人才的秦王李世民,自然也对秦叔宝的大名早有耳闻:“素闻其勇,厚加礼遇”。美良川之战中,秦叔宝击败刘武周麾下悍将尉迟敬德,救回被俘的唐俭、刘世让等人,以至于李渊公开表示,自己愿意割肉对秦叔宝表示感谢。
后来,良将逢英主的秦琼长期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击破强敌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等强敌。虎牢关之战中,当李世民下达总攻令后,秦琼再度复制自己一贯的悍勇作风,率领数十精骑冲入敌人十万大军,拉开了唐军以少胜多壮举的序幕。
除了作战勇猛、胆色过人外,秦叔宝还是正史中罕见的“斗将”。每次与敌军对垒时,对方阵中若有人表现嚣张:“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李世民一声令下后,秦琼往往“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
“于万众之中取敌将首级”,这是只在演义中才会出现的场景,完全契合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也正是秦叔宝为我们广为熟知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李世民对功臣进行排名,主要的依据是功劳和贡献、而非名气。若对秦琼与功臣所做的贡献,我们就会发现,他确实略有逊色。
功能单一、服务时间短,秦叔宝难以跻身功臣之列
我们看看同在榜单的功臣的情况。
长孙无忌、长孙顺德、柴绍、李孝恭等人都是李氏姻亲/宗族,也是李渊太原起兵的最强大依。这些人出身勋贵,但却都是着本事吃饭;如李孝恭曾率军平定江南萧铣;李世民的姐夫柴绍豁出身家性命参与太原起兵,其后担当对抗吐谷浑的重任。贵戚身份,并不能掩盖他们的显赫功劳;
高士廉看似名气不大,但身份却非常特殊,他是隋朝名臣,也是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的舅舅,同时还为玄武门之变立下大功;萧瑀与李氏一样出身隋朝贵族,而且还与隋炀帝结成了姻亲,这样的家族站在李氏一旁,为大唐稳定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唐俭、段志玄、侯君集等人,都是李世民父子的老部下。万事开头难,在太原起兵的艰难时期,他们与李渊家族同舟共济,出生入死,无愧李唐开国的中坚与骨干力量;
张公谨、虞世南、屈突通、张亮、李世勣、尉迟敬德、李靖、程咬金等文武,则都来自隋末的各大阵营。但英雄不问出处,这些人为大唐服务后,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里以两个冷门人物为例:
张公谨,虽来自王世充麾下,但在玄武门之变中,面对来袭的太子府2000精兵,身强力壮的他及时关闭大门,避免了李世民一伙被连锅端;公元629年,他担任了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厥;
张亮向来存在感极低,而且后来还因涉嫌谋反被,但在玄武门之变前,他曾受命偷偷前往洛阳为李世民招兵买马;被李建成抓住后,他面对严刑拷打,从始至终不发一言,是一位绝对得住的心腹。
杜如晦、房玄龄、自不用说,这是李世民长期的心腹、智囊;大名鼎鼎的魏征虽来自李建成,则是协助李世民成长为千古明君的关键人物。
而秦叔宝虽然作战勇猛、品格高尚,但他的功能性过于单一,罕有单领兵作战、当一面的成绩。而且,在李世民登基后,当李靖、李世勣、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一众名将继续为大唐事业奋战时(侯君集后来虽因反叛被,但也曾创下千里灭高昌的战绩),秦叔宝却早早的退居二线,失去了继续建功立业的机会:
历史上没有主角光环,刀箭不长眼,作战过于勇猛,也会付出代价。秦叔宝一生为隋王朝、李密、大唐出生入死,先后经历大小200多仗,从来没有临阵退缩过,因此屡次身受重伤、累计出血数斛(宋代之前,一斛约等于120斤),这也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在参与玄武门之变后,秦琼长期处于养病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再次出征。
公元638年,久病缠身、不堪重负的秦琼去世,被唐太宗赠官徐州都督,并享受陪葬昭陵的待遇。
公元643年,李世民设立凌烟阁功臣录时,没有忘记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将其列入其中。
一句话来总结:凌烟阁的功臣,要么是李氏的老部下、心腹干将,要么后来秦琼服务的时间长,要么功能多样化,他们排在秦琼之前,也都各有合理性。
实际上,我们一直为秦叔宝的排名耿耿于怀,更多的是源自对心目中英雄形象的爱惜。在人才济济、群星闪耀的初唐,能够跻身最优秀的24人之列,已经极为不易。毕竟,与李靖一同灭掉厥的李世勣也只是排在倒数第二位;更别说有太多在那时已经去世的、活着的优秀人才与此殊荣无缘,如李世民曾经的头号心腹、为太原起兵立下大功的刘文静,曾与秦叔宝齐名、后来勇敢赴死的猛将罗士信,被李世民誉为大唐三大名将的薛万彻、李道宗(另一位是李世勣)等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