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为什么为什么能将打得鬼哭狼嚎 除了鸳鸯阵还有一个严明的纪律

  很多人都不了解戚家鸳鸯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猖獗,长期进犯沿岸村庄,肆无忌惮地财物,掳我百姓,烧抢掠,无恶不作。过处,村毁人亡,瓦砾遍地,一片狼藉,大明百姓避之如瘟疫。

  后来,明朝也曾组织军队征剿。但面对本人锋利的倭刀和强悍的战力,明军鲜有胜绩,老百姓依然屡遭蹂躏。期间,也有勇敢的百姓奋起反抗,但在装备精炼和训练有素的面前,这种抵抗无异于羊入虎口,换来的只是更加残的报复和血腥的戮。

  直到戚继光出现,这种局面才得以彻底扭转。他组织了一支戚家军,始终战斗在抗倭前线,有力地打击了的嚣张气焰,让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image.png

  (戚继光剧照)

  那么,戚家军是如何打得鬼哭狼嚎,彻底扭转了败局的呢?

  这主要有赖于戚继光发明的一种阵法——鸳鸯阵。

  戚家军对付的鸳鸯阵一般由11人组成,其中设队长一名,居中指挥调度,协调攻防时机。还负责观察敌情,为队员提供敌方攻击方向。同时还可根据战场情况,指挥鸳鸯阵的阵型变换。

  鸳鸯阵的最前面,是手持盾牌的两个士兵。一人持长盾牌居左,负责遮挡的箭矢和长枪攻击,为其后的士兵提供防护。另一人持短藤牌和标枪以及腰刀居右,利用短盾牌的灵活轻便,除了防卫外,还可以用所佩腰刀和标枪攻击。

  盾牌兵的后面,是两个手持狼筅的士兵分居左右。所谓“狼筅”,就是选择东南地区生长了多年的毛竹,留下前端的众多枝丫,经过高温处理,让这些枝丫形成规整的弯曲状。并在每根枝丫的尖端绑上锋利的箭矢,再在竹竿的末端缚上利刃。

  这种造型奇特的武器,长约3米,对付的倭刀有一定的优势。纷乱的竹枝可以大大缓阻的凌厉攻势,为后面的长,提供防护和赢得刺敌人时间。还可以利用狼筅上的利刃,伺机刺敌人。

  而且狼筅制作简单,材质易于获取,成本低廉。

  狼筅后面有四个持长枪的士兵,左右各两个,主要是进攻和负责侧翼的保护。在前面盾牌和狼筅的防护下,长就可以利用距离优势放手击,不必担心的箭矢和倭刀的攻击。

  最后两个士兵持“镗钯”,可以担任警戒任务,也可以击的漏网之鱼,为前面的士兵提供支援。

image.png

  (影视中的鸳鸯阵)

  这种11人组成的阵型,因为左右人数、武器都对称,长短兼具,攻防兼备,因此被冠以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鸳鸯阵”。

  当然,鸳鸯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队形。既可以将纵队变成横队,也可以将鸳鸯阵拆开,变成两个小阵。甚至还可以变成三小阵。

  正是由于鸳鸯阵的灵活机动,发挥了团体协同作战的作用,才有效地抑制了强悍的单兵作战,弥补了明军武器上的劣势。

  冯梦龙曾对这种阵法大加赞赏:“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枪二枝夹之,短兵居后,戚继光每以鸳鸯阵取胜,痛歼。”

  1561年5月,戚继光初次使用鸳鸯阵,便大展神威,在明军的配合下,一举斩3万余人。后来又利用此阵,在宁海全歼精锐。而戚家军只有一名士兵受伤。在台州保卫战中,戚家军以少胜多,用1500名士兵,击退2000余人,死伤大半,而戚家军只伤亡20余人。

  光是在这一年,戚家军的鸳鸯阵,就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胜利,给予迎头痛击。让不可一世的,在戚家军的面前处于完败之势。以至于只要见到这种奇特的阵型就吓得肝胆俱,转身就跑。

image.png

  (戚家军剧照)

  除了鸳鸯阵外,戚家军还有着严明的纪律。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戚家军的各种军法、禁令、奖赏办法、处罚规定都有详细的记载,这让戚家军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虎狼之师。

  戚继光还对士兵的招募做了改革。

  他打破常规,不再单一地从军户中招募,而是从义乌一带民风彪悍的老百姓中招收士兵。最初,他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作为戚家军的班底。这些士兵出生底层,身体强壮,孔武有力。同时还能坚持训练,不畏艰苦,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戚继光也从不克扣士兵粮饷,按月发饷,士兵的收入远超务农或挖矿。因此,戚家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是由于戚家军严谨治军,创新战法,才让明朝东南沿海免遭再次肆掠,力保大明海疆的平静。并让戚家军威名显赫,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明史》《纪效新书》)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