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持续时间为什么如此短暂?光辉背后有什么隐患?

  你知道太康之治吗?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在大家心目中,西晋是一个以短命和混乱而著称的朝代。实际上,西晋也曾有一段世人称颂的“治世”,笔者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段为人忽略的历史。

image.png

  所谓“太康之治”,由于其发生在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而得名。西晋攻灭东吴孙氏政权后,三国复归一,历经了长时间战乱的广大群众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晋武帝司马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一、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二、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遭受战火蹂躏的北方。三、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晋书·食货志》说:“平吴之后,……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强财政制度等诸方面中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占田令。

image.png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颁布占田令“以名占田”,分王室、官员及平民三种。(1)王室:王、公、侯,应以封国为家,但可在京城有房屋一栋。大国国王得郊田15顷、次国得10顷、小国得7顷;(2)官员:依照官员的品第准许其占据一定面积的田地、荫客数及荫户数;(3)平民:人民向国家登记户口,并呈报所占田亩数。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70亩,女子30亩。可以见得,占田制既保护了收入,又保护了士族特权。占田制在曹魏原来屯田制后,允许农民占有开垦无主荒地。对于贵族官僚而言,确认与保护他们的已占有的大量土地与人口,从制度上保障了其经济利益。干宝的《晋纪总论》中对“太康之治”有一段记载:“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可见在太康年间,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相于战乱期间,老百姓的子好过了,权贵的利益也有了某些保证。

image.png

  不过,“太康之治”的光辉背后潜着不少隐患,晋武帝为首的治集团挥霍无度,奢侈成风。地方制度上某种程度上恢复了王国,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不利。边境少数民族也虎视眈眈。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后来西晋走向衰亡的伏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