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如果就待在皇宫中,朱棣会怎么做呢?

  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提问,那便是靖难之役时,朱棣攻破南京以后,建文帝朱允炆如果不或者逃跑的话,就坐在宫中等着朱棣来,并且说道四叔你辛苦了,你现在可以去“清君侧”了,清完你回你的封地北平去,那么朱棣会怎么做呢,敢不敢他?

  关于这点,为什么小编个人认为朱棣是敢建文帝朱允炆的,当然就算要他,也不会亲自动手,而是换一种隐晦方式罢了。

  这个可以参考一下三国时期,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魏帝曹髦之死就可以看出,因为被司马昭架空,年轻气盛的曹髦干脆带着侍卫奴仆亲自去讨伐司马昭,虽然他被架空,但毕竟也是皇帝,所以一路上司马昭派系的军队都不敢下死手,但是没多久曹髦就被成济死,事后司马昭为了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两兄弟死。

  表面来看成济是因为忠于司马昭,再加上受贾充暗示,所以自作主张的死魏帝曹髦,但以结果来看,成济是充当了司马昭弑君的执行者和替罪羊。

image.png

  以此来看,这背后可谓大有深意,很有可能是司马昭面对皇帝讨伐他的突发事件,当下就决定了掉这个不听话的皇帝,再立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但是他本人肯定不能出面,所以授意之下,最终出现了成济“擅自”弑君之事。

  所以说当权者想皇帝,往往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自己背负骂名的,手下死士那么多,随便授意一下,自然有人去干大逆不道的事情,大不了事后掉凶手以平息众怒,假装自己是不知情者。

  而且除此以外,还有更直接的方法,如说皇帝突然得急病暴毙,不管大家怎么看,这么想,最起码我没有直接皇帝就行了。

  像以上这些方法,以朱棣的聪明才智,是不可能想不到的。

  我们再来看看朱棣这个人手段有多狠。

  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梅殷,在靖难之役中是坚定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的,坚决反对朱棣,哪怕是朱棣成功,登基为帝,梅殷也是表现出很的样子。

  于是在永乐三年,梅殷在上朝途中过桥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和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水中,竟然溺死,这个死法很明显有问题。

  后来宁国公主进宫找朱棣讨要说法,朱棣为了有个交代,便将谭深和赵曦两人死。

  梅殷之死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朱棣授意害死的,事后又是灭口,同时以此给宁国公主一个交代。

  还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因为卷入永乐朝的夺嫡之争,支持太子朱高炽,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还被明成祖朱棣认为他在离间骨肉,对他是非常厌恶,后来汉王朱高煦诬陷解缙,本就看解缙不顺眼的朱棣马上就将解缙下狱。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轻飘飘来了句:“缙犹在耶”?纪纲马上领悟了朱棣的意思,先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将他埋在雪中活活冻死。

image.png

  由此可见朱棣这个人有多腹黑和心狠手辣,想一个人,不会直接出手,而是会授意手下来完成,事后大不了灭口来平息众怒罢了,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如果的不或者逃走,朱棣敢他,只不过是让手下“自作主张”他,完事了自己再出来收拾局面,当个假好人。

  再来说说《明史》对于建文帝朱允炆下场的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于火中,越八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也就是说连《明史》都不能确定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了还是逃跑了,所以干脆把出逃说法也记载了下来。

  其实我们可以基于朱棣的行事作风大胆猜测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之所以有着这样矛盾说法,又让大部分人觉得他可能是逃跑了的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朱棣刻意为之。

  首先营造出建文帝朱允炆很有可能逃跑的情况,这样一来,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于建文帝是逃哪里了呢?国内还是海外呢?出家为僧还是当了隐士了呢?

  明成祖朱棣无形中成为最大受益者,不用背负亲侄子和弑君罪名。

  《明史》中还有着这样的记载:“是,王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民”。也就是朱棣攻破南京以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去进攻皇城,而是退到龙江。

  所以很有可能,大家注意哈,这只是大胆猜测,并非唯一标准,朱棣在攻破南京以后,并没有进攻皇城,就是害怕建文帝朱允炆是既不逃跑也不自裁,而是坐在皇宫中不走,说四叔你清君侧吧,清完就回去吧,使他处于被动,于是朱棣授意下面人去宫中放火趁乱死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再去确定建文帝的死亡,当然这样做太明显,所以后续朱棣又给大众营造出建文帝很有可能逃出生天的假象,使大众注意力在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自己就不用背负骂名了。

  当然也可以想得好一些,那便是朱棣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侄子建文帝,所以刻意让宫中起火,逼迫建文帝朱允炆出逃,自己又网开一面放他一马,助他顺利出逃。

  最后总结来说,至于到底会如何呢,史载没有盖棺定论,相距年份又太久远了,所以这个猜测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说千人千面,就看大家自己怎么认为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