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官话rdquo;指的是什么?古时候ldquo;官话rdquo;分哪几种?

  “官话”指的是什么?古时候“官话”分哪几种?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要说哪国语言最多,恐怕只有中国了,基本每个地方的语言都会不一样,我们俗称为方言。但是在现如今如果遇到不是一个地方的话,我们都会用普通话来交流,在古时候没有普通话的话,他们交流就用官话。

ldquo;官话rdquo;指的是什么?古时候ldquo;官话rdquo;分哪几种?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较单纯。后来由于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quot;大北方话quot;。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quot;官话quot;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quot;官话quo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
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quot;军话quot;,福建南平城关的quot;土官话quot;,长乐洋屿的quot;京都话quot;等。使用人口
7亿以上。

  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
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quot;有入声quot;这一特点另立quot;晋语quot;,从官话方言中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quot;兰银官话quot;。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较一致。

  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其实在古时候官话的原义是官场上面说的话,学会了官话才能更好的适应官场,才能一路平步青云。

  那么,在官场上怎么样才算是会说话了?大致来看,只要具备这六条,任何为官者都会无往而不利。

  第一,说装腔作势的官话

  官话的含义是多个方面的,首先是官话必须是能让人听得懂的北方话。这很好理解,方说一个广东籍官员要是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和上司对话,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官话早在六朝时就已经形成,当时南方官员多以学说北方官话以彰显地位。元明以后,还将是否会说官话列入入仕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大概是由于不少当官的说官话时,尤其是在对老百姓或属下说话时,多拿腔捏调,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彰显身份。而且越往后这种趋势就越明显,甚至乡音轻重往往和官位高低呈正,即官位越高,允许保留乡音越重。

  再从角度出发,官话又可笼称为当官人的行话,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如“殊与体制不合,所请毋庸置议”、“务须筹酌妥当,再容请示”,这些套话往往三言两语就可把属下和百姓所请轻松打发,叫你急不得、恼不得。

  第二,说溜须拍奉承话

  古时候官吏的考核、升降、荣辱、赏罚都由上司掌控,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还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就不能不以取悦上司为立身之本。取悦上司的办法很多,但最省钱最保险的大概还要首推说奉承话。俗话说“千错万错,马屁不错”,又说“舌头上打个,翻过来不蚀本”,这都是对当官说奉承话的生动表述。

  最为普及的官场奉承话,当然还是对皇帝的,只有擅长说话,特别是能说奉承话的人才能取信久任,否则大多干不长,因此可以说奉承话得以在官场盛行,归根结底还是由体制决定的。

  第三,说陈词滥调的套话

  套话是指在交际应酬中的客套话,又是指各种公式化的官场词语。如官员汇报征收赋税时有“有征无解”、“通融拨给”,汇报救灾恤民时则“勉力捐赈”、“渐有起色”,汇报反腐清查时则“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等等。

  在觐见皇帝时,讴歌大好形势或颂扬圣主英明什么的,也有很多套话。康熙晚年曾在一次与大学士等谈话中就有感慨:诸如励精图治、健行不息、圣不自圣、安愈求安之类的,不过是敷陈颂扬套语,此等粉饰浮语,盈溢于耳。

  第四,说不切实际的空话、大话、假话

  官场流行语中“假大空”是必不可少的,大话一般是出于迎合领导的意思,以表示忠顺。如西汉惠帝时,上将军樊哙慷慨激昂说:“臣愿将十万兵,横扫匈奴!”人也同声附和。唯季布说:“樊哙可斩也!”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刘邦亲率四十万兵,照样被匈奴打败,现在你樊哙以十万兵便可横扫匈奴,不是当面期瞒吗?可吕后却不以为然,没把季布的话当回事。

  第五,说迎合上司的顺话

  官场的游戏规则是惟上是从,凡事不计,只求对上有交代,所以要么不发言,发言必是附和领导。大凡是做领导的都不喜欢当面抗争的下属,都爱听顺从话,最讨厌的就是像海瑞那样的部下。即便是圣明如唐太宗那样的皇帝,也逃不过这一铁律的支配。

  我们知道,魏征经常和太宗争辩,所以太宗有时很不喜欢,会发出“会须此田舍翁”。但与此对应的是,宇文士及却很会说话,他说:“朝廷开会,群臣总是说陛下的不是,惹得陛下不悦。现在臣等倘使不说几句顺从话,陛下虽贵为天子,还有何乐趣?”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将这个会说话的宇文士及提升为中书令。

ldquo;官话rdquo;指的是什么?古时候ldquo;官话rdquo;分哪几种?

  第六,说趋利避害的活话

  上司恩威莫测,下官动辄得咎,保官其实求官更难,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公文,都要趋利避害,老成圆滑。举个例子,如地方上申报水灾,怎样向上级报告就是个艺术活。凡破堤之险、灾民之惨、损失之大,一定要尽量从虚从轻,以免追究失于防范、河工不固等责任。

  以上这六种官话是封建时代为官者必须要遵从的,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理”却永远不会覆灭。可以说,一旦掌握了这些说话技巧,最少也能保证官位不失,好一点的则是平步青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