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一生阅女无数,只有此女愿意为他殉葬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努尔哈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清太祖虽然并不是正意义上的皇帝,但是,在女色上面并不逊色于任何皇帝。
这位后金的开国之君,一生之中阅女无数,光是史书上有记载的妃子就有十四位之多,而这些后妃之中,最值得一书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汗位继承者清太宗的生母,后来,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的孟古哲哲,另一位就是大妃乌拉那拉氏。
孝慈高皇后名为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四部之一的叶赫那拉部族酋长杨吉努的小女儿。十四岁时,杨吉努履行之前与努尔哈赤定下的婚约,将她送往建州与之完婚。婚后,夫妇二人感情甚笃,四年之后,皇太极出生了。
但是好景不长,一六零三年,孟古哲哲病逝,此时的她年仅二十九岁。
努尔哈赤对孟古哲哲的死非常悲伤,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他斋戒一月有余,以活人殉葬,甚至,将孟古哲哲的遗体葬在自己的院中。皇太极继位之后,追封自己的母亲为“孝慈武皇后”,康熙继位之后又改谥为“孝慈高皇后”,之后雍正、乾隆等后世子孙累次为其加谥。
努尔哈赤的另一位大福晋则是在“九部之战”中丧生的乌拉部首领满泰之女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十二岁的时候,就由自己的叔父布占泰亲自将其送往了费城与努尔哈赤完婚。年幼的她最初只是侧福晋,但是,两年之后,她就在努尔哈赤的册封之下一跃成为了大福晋。
要知道,当时的她既没有资历更没有子嗣,只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而已,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她的宠爱有多深了。而后,备受宠爱的阿巴亥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即使在这期间,其叔父布占泰因为“叶赫老女”东哥与努尔哈赤翻脸,乌拉那拉部被灭,失去了娘家势力支持的阿巴亥,还是稳稳的坐在大妃的宝座之上。并且,她所生的三个,也因为有着嫡出的身份,还各自掌管了八旗中的一旗。
可以说,此时的阿巴亥可谓是风光无限。
原民族与汉族不同的是,对于父亲的妃子向来都是父死子继。努尔哈赤非常看重大贝勒代,也曾流露出要把江山交给他的想法。代对自己父亲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而阿巴亥身后毫无势力,努尔哈赤一死她就孤苦无依了,所以,她自然也想提前找好一个山。
以至于,二人在努尔哈赤还未去世之前就勾搭上了。
当时,努尔哈赤正忙于南征北战,既要与强大的明朝进行对抗,又要东北各部,对后宫之事实在是分身乏术。掌握着后宫大权的阿巴亥就这样与她大六岁的代眉来眼去,私下交往甚密,甚至,有时到了深夜二人仍纠缠于一处。
努尔哈赤的后宫毕竟不是阿巴亥的一言堂,所以,两人的私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发现了。小福晋之一的德因泽趁机向努尔哈赤告发了二人的私情,于是,努尔哈赤派人暗中监视二人,天命五年二月,两人私情彻底曝光了。
对此,努尔哈赤勃然大怒,想要处死阿巴亥,但是,考虑到家丑外扬实在有失体,且其膝下三子尚且年幼,需要亲生母亲的照料,所以,努尔哈赤只是以盗大量金帛的罪名,废除了阿巴亥的大妃之位,并且,将其打入了冷宫。
后世有人普遍认为,德因泽告发阿巴亥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以达到排挤代,打击阿巴亥的目的。但是,因为阿巴亥聪慧机敏,深得努尔哈赤宠爱,以至于,在一年以后,占领了沈阳的努尔哈赤,还是重新召回了被冷落的阿巴亥,并将其复立为大福晋。
但是,为了惩罚,努尔哈赤还是给阿巴亥定了三条规定:
一是、不准她再与任何人来往;
二是、不准她听信谗言;
三是、与她隔房。
天命十一年,已经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打明朝的宁远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待伤势转好之后,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了,但却加重了努尔哈赤的伤势。八月,努尔哈赤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派人前去将大福晋阿巴亥请来,两人相会于叆堡。
几天之后,努尔哈赤伤势恶化不治身亡。
而此时的形势对于阿巴亥来说并不乐观,努尔哈赤骨未寒之际,皇太极已经趁机夺得了实权。他乘乱带领四大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宫殿,以太祖遗命为由,要求阿巴亥殉葬。在这个后金实际掌权者的逼迫之下,势单力薄、失去依的大福晋百般支吾。
最终,她还是没能等来事情的转机,只好自缢而死以身殉葬。据记载,在殉葬之前,阿巴亥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位幼子,苦苦哀求诸位贝勒,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死后待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位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女人,死时年仅三十六岁,二子多尔衮才七岁。
对于阿巴亥的殉葬,很多人认为并不是努尔哈赤遗诏,而是皇太极争夺汗位的一种手段罢了。努尔哈赤生前并未立储,但是,在长子褚英已死的情况下,代作为大贝勒理应继位。可是,皇太极巧妙地利用了阿巴亥与代的暧昧关系,矫诏逼迫其殉葬。
皇太极这样做,既达到了牵制代的目的,又控制了手握三旗的阿巴亥三子,使其彻底坐稳了汗位。一直到了一六五零年,重权在身的多尔衮才将其生母阿巴亥追封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一并将其牌位放置在太庙之中,也算是为自己冤死的母亲昭雪了。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四个月过后,多尔衮就因病去世了,大权在握的顺治皇帝便废除了阿巴亥封号,她的神牌也被从太庙撤出,从此,大清的修史者不再提及有关阿巴亥的只言片语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