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作为以前的大学 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里面有多可怕

  还不知道:国子监到底是什么样的网友们,

  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学。全国就这么一所,如果放在今天,无论北大还是清华,都赶不上它的地位高。“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就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成为封建官僚政权机构中生成官吏、输出官吏的造假之地。

国子监作为以前的大学 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里面有多可怕

  从元代迁都大都到现在,国子监矗立在北京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七百年。

  当时,这里不准学生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的衣服,只许穿校服,不准假装称病。

  时代的教育,依然完全由控制。国子监的学生由地方学校举荐上来,然后全部参加一次入学考试,按学生成绩的好坏“分科”,跟现在的高考差不多。除了成绩,形象也很重要,年老残疾、相貌丑陋的考生即使考上也会被劝退的。

  学校里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按时完成。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的常功课还有三样:一是练字,第天要临摹一幅字,写字最差的要挨竹板子。二是背书,三天一背,最少300字,背不出照样打屁股。三是写作文,每月要完成6篇文章,如果按月不能交6篇,照样狠罚。

  国子监当然也有常行为规范。如:不准监生擅自进学校的厨房,不准对学校的伙食说三道四,不准在学生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的衣服,只许穿校服,不准假装称病,不准深更半夜的时候在学校里游荡……这些似乎现在的大学还严格。

  这里也会充满白色恐怖,如充军、头;还有一些学生不堪学习重负上吊了。

  明朝国子监第一任校长宋讷很得朱元璋赏识,因为他执行校规特别认。可他一认,学生就惨了。很多“犯禁”的学生甚至被活活饿死。

  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坐不住了,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国子监墙上,以示。朱元璋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若不从重惩处,后定会有人效仿。一声令下,赵麟被砍头了。国子监校门口竖起了一根高高的竿子,赵麟的头颅就像大蒜一样挂在竿子上。风吹来,摇摇晃晃地煞是可怕。

  很难想象,这充满书香气、朗读圣贤书的地方,竟然有这样血淋淋的一幕。

  了赵麟以后,朱元璋又叫人写了《赵麟诽谤册》和《警愚辅教》两本小册子,作教材发给国子监的学生,告诫他们好好学习,不要再写大字报。

  这里也曾盛行作弊,学生们会把四书五经写在衣服上,脱了衣服抄。别以为只有现在的学生才懂得作弊。早在几百年前,国子监的学生就开始大无畏地实践了。在陈列的文物中,我看到十件薄如蝉翼的绸衫,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据说抄的是四书五经,专门为科举考试定做。以前科举是一个才生一个格子间,监考只是巡回看看,并不时刻紧盯。所以老师一走,考生完全可以脱了衣服抄。

  除了作弊,监生长期旷课也让老师很头疼。1426年12月礼部在上奏给明宣宗的一份奏章里埋怨说,国子监里的学生很多都说请假还乡,有的到现在还不来,请皇上派人问一问,看到底是不是的家里有事。当时国子监里就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交趾、鞑靼/"gt;鞑靼等,就像现在中国人热衷到加拿大、留学一样。

  到了后期,国子监就慢慢地走向没落了。当时的不拨钱下采,国子监的老师们也抱怨自己工资太低。为了“发财致富”,国子监的领导们就想到了卖文凭。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有钱就能买到学生做。当时有考生中了进士,没钱刻石碑,结果是进士们自己掏钱刻石碑,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搬回国子监,和的进士石碑立在一起。

  清末随着科举考试的结束,国子监的功用也落幕了。辛亥以后,共和成立。清朝学部的事务,移交给新的。最初,鲁迅由于工作的原因还来过几次。以后国子监开始接待的,就是来参观的人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