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周是怎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的?
一般来说,我们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又或者说,以《春秋》和《战国策》两本书来区分时代,方向上来说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你要知道,这只是两种种简单的时间标志,而不是春秋、战国的根本。
土地引发的改变
如果你对这两个时代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春秋时代,虽然各国都在打仗,但战争规模都不大,相对较温和。正威胁到国家稳定的,都是内部问题,如士大夫坐大,直接架空国君。三家分晋就是这个矛盾的极致体现。
而到了战国一切都不同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突然就变得残酷无,一不小心就被灭国了。
战争规模为什么能扩大?原因很简单,国君对国家的控制力加强,可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了,而这背后,是不可忽略的变法。你看那些著名的变法,秦国商鞅、魏国李悝、楚国吴起……无一例外都集中在战国时期。
变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太容易让贵族膨胀,从而威胁到国君,变法的目的,就在于回收贵族的封地,取而代之的是食邑。土地属于国家,你别想要,但税收你可以拿去。
控制了土地,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土地就有人,国家人多了,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战争,而贵族人少了,的基础就薄弱了,所以你看战国时期的大小国家,再也没发生过哪怕一次“三家分晋”的事件。
新的问题
随着土地国有化,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分封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贵族管理自己的国家,国君管理贵族,大家压力都不大,这突然要让国君管理整个国家,原先那种管理模式就落伍了,没法面对新的局面。
变法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国家人员计、国家官员组织、财政税收、军队规模,还有贵族的利益问题怎么解决,等等等等问题都要通过新的法律制度来决定。
所有的国家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但是大家都没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选择的方向也都不一样,魏国主抓经济、楚国主抓军事、秦国更是以法为本,被称为“酷法”,但虽然方向不同,但主导变法者的结局都是相同的,没有好下场。
为什么?因为你懂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啊。国家变法有成效了,既得利益者需要得到平衡,那你变法者肯定要背这口锅。
战争装备和生产力
战争装备最大的改变在武器上,春秋时期大家还用青铜,而青铜在我国较稀少,支持不了大规模战争,到春秋末、战国初,铁器得到了发展,战争进入了铁器时代。
另外,农业生产力也因为铁器的出现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之前农业用具都是石头或木头,质量不如铁器,使用起来也不如铁器方便实用。
你想想,此时国君已经有能力举国之力发动战争了,所欠缺的只是兵器短缺,而铁器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短板。而且,打仗是需要粮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上所说,只是几个方面,并非全部,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没有能力全面展开详细讲述。总之,国家制度的改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战争规模的扩大,都是春秋转向战国必须具备的条件。
春秋时期,这些问题也有改变,但是不迅速,所以影响不大,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所有的变法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从而形成了两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因此东周被划分为春秋、战国,也是必然的结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