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生前为什么不立太子 赵匡胤到底出于什么考虑

  对赵匡胤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生的“业绩”是可圈可点的,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有着自强自立的处世做派,从四处游历到投身军中,从籍籍无名到屡立战功,大概骨子里流淌着军人家族的血液,就已经注定他非凡的一生,能够不依家族势力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在史书上也是凤毛麟角。

  但以他这样出色的“领导”能力,能够洞悉全国局势的情况下,却做了一件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情,那就是赵匡胤在位时,为何始终不愿意立太子呢?要知道争夺皇位是各朝各代引起整个国家血雨腥风的源头,难道聪明一世的赵匡胤在如此关键的事情上犯了糊涂吗?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回顾下历史事件。

image.png

  慧眼识“雄”

  “五代十国”是中国史上国家、秩序混乱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除了有先后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之外,同时还并存着十个国家的割据政权,因此而被称之为“五代十国”。
赵匡胤则出生在五代十国的中期。

  五代十国历时53年,在这五十多年中,经历这么多朝代的变迁,可想而知当时的大环境是战争不断,只要是有点本事的人都会称霸一方,不断壮大自已的势力,以谋大业。

  以出身于军人家庭的赵匡胤,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必定会选择一方势力投,他最终选择了后汉枢密使郭威。赵匡胤慧眼识“雄”,郭威称帝,建立了后周,赵匡胤直接官拜滑州副指挥使,柴荣继位后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宋史·太祖纪一》中记载:“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杯酒释兵权

  我们都知道“杯酒释兵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朝廷中分散的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实现中央集权制,这也是每个坐上龙椅之人最先考虑的要素之一。

image.png

  我们往前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当年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异姓王们先后被废,刘邦曾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往后我们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安定局势,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功臣宿将,如众所周知的“胡蓝之狱”,
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尽。

  赵匡胤这个被“皇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人自然也会有同样的心性。一,他与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这些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言外之意,有你们在,我怎么能过得消停呢?于是这些将领们为了保住自已的脑袋,在第二天纷纷辞职卸任,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回家养老。

  可能每个坐上皇位的人都会本能的多疑,而赵匡胤是用较为“温和”的手段杜绝了以后有人谋权篡位的念头。

image.png

  赵匡胤的四子

  从史料上我们得知,赵匡胤共有四个,分别是、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

  在这四个当中,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均是早夭,说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这两个自不在继承人的考虑范围内。

  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可以说是较出色的一个了,在世袭制的当时应该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只是“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在赵匡胤去世时才17岁,有次子在,以立嫡立长的顺位制情况下,大概还没有轮到他立太子的机会。

  通过对赵匡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在选择继承人上面并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并且对唯一可信任的次子赵德昭也没有立为太子,甚至连王位都不曾赐予,以赵匡胤的眼光和格局做出此举应该有不为人知的自身想法。

image.png

  金匮之盟

  根据史料上记载,赵匡胤是离奇去世的,史上更有“烛影斧声”一说,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所。

  当众人都在怀疑赵光义谋权篡位的时候,一纸“金匮之盟”使整个事件逐渐打消了众人的疑虑。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杜太后生病时,与太祖和赵普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也许有人怀疑事情的实性,但根据以上赘述的内容上来分析,以赵匡胤的头脑和一直给未封王的情况下,“金匮之盟”属实的可能性较大。

  当时的情况是,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赵匡胤立太祖三弟光义为“晋王”。在当时的皇室编制中,亲王身份再加上京尹官职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标配”。

image.png

  而赵匡胤的两个成年的,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因此,可以大胆推断,赵匡胤已经做好了让自已弟弟继位的打算。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赵匡胤在位时为何始终不愿意立太子的原因。

  小结:

  可以说赵匡胤是一个有格局、有眼光、有管理手段的人,在群雄争霸的大环境中,他能够选择最强的一方作为自已依的势力,最终自已的努力和人脉而被“皇袍加身”。

  并且当初赵匡胤被“皇袍加身”的时候,后周恭帝柴宗训才年仅七岁,而赵匡胤已官至检校太尉,重权在握的他才会有能力称帝。

  前有车、后有辙,赵匡胤知道自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坐上了皇位,他不可能会让历史重演,为了天下太平,赵匡胤让自已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也不是不无可能。

  参考资料:《宋史》《宋史纪事本末》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