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古人文人为什么会放弃仕途选择医学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文人志愿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文人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地位,他们大多数从儒学,思想品行方面修养很高,另外有学识的人往往心胸宽广,有着伟大的抱负,在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古时候的文人以达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通过科考证明检验自己的学识之后,文人就开始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从官通常排在第一志愿。
尽管心中再无私的文人,他们想救济天下也需要有实力,成为名臣是他们最佳选择。还有很多考生,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考试通过就是为了能顺利地进入仕途,光宗耀祖。这样的愿望简单而朴素,仕的地位在古时候非常高,一个人追逐这样的名利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在古时候,文人心中还有第二个志愿,几乎可以和第一愿望排名,那就是医学。
一. 范仲淹之举将此观点合理化
1.入仕从医地位相当
范仲淹从小就有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能试,做一名宰相,这样可以造福于天下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好的子。同时他又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他知道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所有事情并不会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发展,如果自己没有成功,那至少可以通过学医来救治世人,同样是为民做好事。
“常用人,故无弃人,常用物,故无弃物”,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范相,让他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里,不管地位如何,心中始终会惦记着老百姓,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人。
他的仕途虽然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没有偏离自己的信仰,始终为民所忧。他是一个勇士,常因自己的直言得罪人,进而影响自己的前途。但是他从不在意这些,心中也早早有所准备,大不了回家做一名医生继续帮助百姓就可以了。
他的这份洒脱让名利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来,他这样的理念也影响着后人,很多文人把此当作信条。不为良相甘做名医,不仅影响着做官的文人,对后来专门从事医学的人士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鞭策,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更加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2.入仕从医相融相通
在古时候读书识字的人并不是很多,不管将来是医生还是,他们在前期所作的准备是一样的。古时候的医书较为深奥,想要理解其中的涵义,必须熟识历史文化知识。有资格参加科考的人员,他们的文化素质完全可以掌握医书的思想,后期只需要用点功多读几本医书就可以了。
读书人和从小没有经过四书五经熏陶的人相,他们在学医和从医的道路上更有优势,掌握起来更加快捷。所以古时候的文人在落榜或者对仕途失望的时候会把医生当作一个重要的职业。“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这是元代时期的文人所做出来的感慨,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读书人越来越能体会到有官做医的相通之处。
“古之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在胸怀天下的人眼中,济世和救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少年时期意气风发,一心为民,在世道的艰难中学会了变通,用不同的方式为人民做贡献,即使和当初的职业追求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样的仁人志士在生命临终之际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来世一场,不虚此行。
二. 医官两者相互依傍
1.医学世家与官宦之家地位相当
在宋时期,南方地区有一个庞大的盛氏家族。这家人的名气很大,经过多代发展,甚至跨隔朝代,依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盛家以医发家,后代子孙从事这一行当的居多。在医学之前,它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盛家人难以达到这么高的地位。
“自高大父而下皆以儒医”,这个家族的子孙,并非全部都是从医,还有一部分考取了不错的功名。从医不仅给这个家庭奠定了文化修养,还给读书的孩子们提供了稳定富裕的发展环境。医给这家人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子孙们在这样平和充足的环境之下更容易走向仕途。
2.医官源头一脉相承
盛家人有较高的名望且代代相传,和部分从官的子孙们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以医滋养家世的营养。它的生命力稳固且强大,子孙一旦掌握了救治医人的本领那就不会轻易失去,大多会伴随一生,且影响到后代。而缺少文化滋养,想要一直流传也是难事。所以医官两者的发源基础是一样的。
“恒以世医不可弗继,既读儒书而攻医益力”,这是盛氏的治家理念,是它生生不息的力量来源。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在没有优渥生活的条件下,科考的道路更加艰辛。一些考生会先掌握救治病者的本领,从中可以得到收益,用劳动得来的钱财继续科考的道路,这样的模式对贫寒人家的学子来说非常明智。
三. 弃官知识分子创医学新天地
1、科举落榜转发展阵地
在古时候,仕途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最珍贵的东西,在很多人眼里,一旦失去它,那么自己的人生可能会变得暗淡无光,无数人为能通过科考着魔疯狂。但它的艰难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有很多人用尽半生的时间读书考试,失败之后不气馁,即使孩子早早已经,他也不放弃考试。
但是有的考生在失败几次之后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如李时珍,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喜欢医学。但是在当时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做最显赫的职业。在的压力之下,他考试了几次不满意,后来就把心思全用在了医学上面。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他在医学方面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大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他的事迹表明,男儿的成就并不是一个官职一个状元称号就能决定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极具天赋,再加上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仕途更辉煌的成就就在人的眼前。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部著名的书籍,如《聊斋志异》,作者把考场上的失意用另一番成就来弥补。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孟浩然,李贺等,如果没有当时落榜的遭遇,就不会给后世留下充满才情的诗句。
他们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感情,其间虽然有不甘心,但是这一刻的清醒,给中国的文学留下了惊艳的一幕。在众多的第二选择中,从医的数量占据的较多。在古人眼里,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更加有说服力,同时可以满足其清高的一面。
2、意愿不甘共成医者
在转医的道路上,有些人确实是心甘情愿的,他们心中的确有济世的宏愿。但是有些人仅仅是处于无奈,在他们眼里仕途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为了能养家糊口,又不至于让自己的身份过于低微,医生就是最好的选择。有的人可能在从医的前几年依然有重新步入仕途的心愿,有的人可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彻底静下心来。
世间总是有例外,张骞也曾经考取过不错的功名,他由此得到的地位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但是他既没有做官,也没有从医,而是选择了第三条路,是知识分子极少从事的道路,这就是商。他不仅光明正大的从事了,而且成为了杰出的企业家。
他的这种做法,以及外界对此的宽容度,和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至此,他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刻板印象,他不再是迂腐和顽固的代名词。他也可以正当的追名逐利,可以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自己的国家。因为对于民生而言,包含的范围太广了,只注重其中一面是远远不行的。它涉及健康,经济,农业,就业,教育等多个方面。一个人对的贡献也可以是度的,只要是有益于人类发展的,都是好的事业,不分高低。
结语
古时候文人不把当官做为唯一途径是一件好事,这样更能推动各方面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彩。没有做官的文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情给带来了不同的一面,它让人更有温度,让更加多元化,这些矛盾和冲突刺激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
对当今时代的读书人而言,人们可以选择的专业领域非常多,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前提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现代最需要的。
参考文献:
《赠盛用美序》
《盛芝严寿意图》
《范文正公文集》
《宋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