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宋能存在百年,南明为什么不能?揭秘背后原因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南明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要说明的一点便是,气候在这些王朝兴衰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它至少是影响因子,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反馈到这种上层建筑,从而能成为影响因素之一。

  西晋代魏灭吴一全国之后在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的涤荡下,旋即而亡,从元帝司马睿迁都金陵,建立东晋,偏安江南。

  而也就在其建立东晋之后,皇权的衰微,门阀制度的强盛,军兵制度的弊端,等等也都成为了影响东晋政权的强有力因素。

image.png

  在排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少数民族会选择南下入侵,而这里面是否有关于气候变迁的因素,从而导致了近乎一致的外力条件下,东晋、南宋能够享国百年,而南明却难以为继。

  东晋时期的气候条件是什么情况呢?

  3-6世纪,全球气候正处于一个寒冷阶段,而也正是这种气候的变化,导致原来处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羌、匈奴等民族纷纷南迁。

  在《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中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相对平稳的变化周期。从第一个阶段的三国、西晋到东晋前期(220年-350年),气候与现在相对略冷,而在第二阶段则在东晋中期至北魏一北方(360年-440年)气候则基本上与今相当,部分时段有可能略暖。

  而也正是在这种的气候变化之下,也体现在了农作物的种植上。《临海水土异物志》又载:丹邱谷,夏秋再熟。西晋初年左思在其《吴都赋》中,“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这也就是说长江地区(江苏苏州地区)曾经种植双季稻,而作为
对温湿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作物,三国后期以及西晋时候气温相对暖湿,能够保证充足的水热条件,种植双季稻。但在其后期气候则逐渐变冷,而根据《中国自然历》记载,也更能够体现出这种明显的气候变化。

  在农业生产之上,北方不单单受困于战乱,农业生产也几近停滞。而南方则利用这种水热条件,进一步取得了发展。而在东晋中期至北魏一北方(360-440年)时期,气候则呈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而378年,金陵城“作新宫,城外堑内并种桔树”《苑城记》,也正是这种气候变暖,也更加确保了反映在人口之上的数据则是,280年,晋武帝时人口约为1616万(《晋书•地理志》),而随着战火的重燃,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五胡乱华,以及北方人口避乱大量南迁。

  与之相伴生的就是北方农业生产之下的迅速衰弱;“自永嘉丧乱,百姓,中原萧条,千里无烟(《晋书•慕容皝载记》)”而作为对的是南方经济则出现了长远的发展。“荆城跨难楚之富,……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东晋时期的名士风范便是表现。而经济与人口的增长事实上也确保了东晋在面对少数民族时的优势地位。

  南宋时期的气候条件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靖康之乱后,南宋、金国、蒙古、西夏、西辽、大理等多个政权并立,而南宋虽然最后被元朝灭国,更兼之以“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但有一点便是南宋虽然积弱,但却也是最后被灭亡的,究其原因,人的作用则体现明显。而作为气候,则表现为中国东中部地区最为温暖的时期,而也就在宋元之际气候则开始转冷。

image.png

  13世纪,中国的气候开始转暖,而在北京长春宫的丘处机1224年所作的《春游》中“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往来”,便能看出气候的渐便暖、

  气候温暖,作为天时,也为南宋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因素。在其之下,南宋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实现了空前繁荣,“苏湖熟,天下足”是也,而南宋的另一个方面则是,陶瓷、丝绸、茶叶等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东南之利,舶居其一”(《宋史》)。

  崖山海战,南宋灭亡

  表现在人口之上的则是,人口的急剧增长,根据葛剑雄先生考究,在1207年,南宋辖区人口达到了8060万。人口、经济、以及我们不得不提及的对于印刷术、指南针、之上的运用,而可以说这是人的能动性在气候条件的佐助之下的展现。

  那么南明又是什么气候条件呢?

  在学气象系气候组,给出的数据中,在明朝后期,1544-1622年,气候逐渐由湿转干,更是在1638年-1643年,出现了长期的连旱期,而其更是指出这可能是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最为严重的持续性旱灾。《河北省志·水利志》崇祯年间,河北地区特大旱灾频繁发生,而海河流域更是自崇祯十年到十六年,干旱长达7年。可悲的是,在崇祯帝自缢之后,南明所占据的大部分长江以南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小冰河时期,干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治的王朝,明朝在经历了朱元璋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等并非没有出现了、经济的繁盛,但后期的大多数明朝皇帝则昏聩无能,争不断,吏治。

image.png

  到了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帝国的积弊,帝位的非唯一性,以及在气候变迁下影响到的粮食作物产量、土壤兼并加剧,这一系列的因素之下,南明的未来其实早就画下了句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