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极强的预见力帮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导到底是谁?

  北宋靖康之乱后,北地宋人纷纷避乱南下,这就是史上第二次著名的“衣冠南渡”,距离第一次晋代的“衣冠南渡”隔了800多年,历史惊人地重演。此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渡”到江宁(现南京市)躲避战乱,触景伤情,她写下一个著名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后一句不管,前一句中的王导是何许人,能让后世隔了800多年的词人念念不忘?

  王导出身于琅琊王氏这一号称“中华第一望族”的显贵门庭,是晋代“南渡衣冠”中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杰出人物,在建立东晋、巩固政权、延续华夏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导很有识人之明。他在八王之乱中周旋于皇亲宗室之间,寻找可一起匡扶社稷之人,最后认定琅琊王司马睿是个英主,于是倾心归附。这在当时还是超出很多人眼光的,因为司马睿并非皇室“正朔”,他的祖父司马伷是司马懿小妾生的,也就是庶出之子,这种身份在当时众多的皇室宗亲里,并不太被人重视。但王导具慧眼,认定司马睿是可成大事之人,于是撇开嫡庶之分,全力辅佐。司马睿对他也是推心置腹,言听计从,两人上演了一出类似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佳话。

  王导跟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很像,都有很强的战略预见力。八王之乱的早期他就认为天下必将大乱,于是力劝司马睿回到自己的封国琅琊郡,远离漩涡,培植实力,以图雄起。到了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受到揽朝廷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的信任,被任命为管辖扬州、江州、湘州、交州、广州等五州军务政务的江东最高军政长官。王导积极策划,让司马睿尽早南渡,想方设法正掌控了这些区域。可以说,从司马睿移镇建康开始,就先人一步掌握了江南的战略主导权,为他积蓄实力建立东晋奠定了基础。后来,还有五个宗室亲王陆续南下江南,但已失先着,只能依附司马睿。当时就有童谣说:“五马浮渡江,一马作为龙。”

image.png

  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

  王导很于聚拢人才。到了江南以后,司马睿集团就面临两个棘手问题,一是如何把陆续南渡的北方士族收拢住,巩固自己的核心地位;二是如何使当地人,也就是南方士族归附。不这样,政权难以巩固,因为你毕竟是外来户。王导此时表现出了超强能力。对于南渡过来的北方士家大族,王导劝司马睿不拘一格收罗人才,当时得到了106个贤士,都“辟为掾属”,就是聘为朝廷和各郡县主官的助手,号称“百六掾”,这些人如刁协、庾亮等,后来在东晋舞台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南方当地的士家大族,王导建议司马睿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利用江南一年一度的修禊大节,精心策划礼仪典制,让司马睿演足了中原帝王出巡的宏大排场,以气宇轩昂、大度谦和的贤德君王形象,一举震慑了整个江南,大大提高了威望;另一方面,王导劝司马睿礼贤下士,把顾荣、贺循这些江南士人的领袖请出来做官,带动了一大批江南江北名士归附。这样,一个以司马氏和南北士族为核心的江左政权集团就初步形成了。

  王导施政能力很强。在司马睿政权建立的初期,王导就为司马睿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施政方针,从人才政策、财务制度、政务程序和外交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了施政要点,非常切合当时的实际,施行效果也非常好。司马睿说王导乃“朕之萧何”,非常倚重他。公元317年底,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被后汉刘聪死,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晋元帝。王导成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在隆重的登基典礼上,司马睿当众提出要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推辞了三四次,司马睿“才不相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很会趋利避害,所以能得终。随着威望增,王导“朝野倾心,号为仲父”,以王导和其堂兄王敦为首,琅邪王氏的兄侄分别把持了重要职位,这种局面自然引起司马睿的警觉和不安,也想办法打压王家。但当时的士族力量可说是史上最强,臣强君弱的局面异常鲜明,晋元帝司马睿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权力的开国帝王。但王导并没有“臣大欺主”,存着篡位的念头,他只是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当他的堂兄王敦发动叛乱时,他很快发表声明与其划清界限,然后每天带着二十多个王氏子弟上朝请罪。最后,又使计谋诈称王敦已死,乱其军心,帮着皇帝平息了叛乱。着这种老成持重、趋利避害,王导尽管在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中都执掌朝政,手握大权,但还是得以终。

image.png

  晋明帝司马绍

  对于以司马睿、王导为首的东晋集团,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其《中国古时候史》讲义中指出,虽偏安江南,但也“由此承担了一个历史任务:开创江左政权,维系不绝如缕的中华种族与文化。”在那个前所未有的大乱局里,汉族朝廷能够得以在南方继续维系,中华文化得以向后世继续传承,王导可以说居功甚伟,难怪800年后的词人对他念念不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