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韩非子都没好下场,法家结局为什么都不好?
对战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中,法家最有效,魏国在魏文侯时期用法家始祖李悝进行变法,成为战国首霸。
楚国用吴起变法,于公元前381年棘蒲之战中打败魏国,饮马黄河。秦国用商鞅变法,秦国从一个被东方六国看不起的野蛮落后国家,一跃成为第一大国,国富兵强,并最终一六国。但法家有三位代表人物都没有好结局。吴起于公元前381年,在楚悼王死后,被楚国贵族射之后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贵族车;公元前233年,因同门李斯陷害,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被秦始皇下令死狱中。这三位人物可谓法家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商鞅,功劳巨大,但没有什么好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法家触动旧贵族利益。我们对吴起、商鞅被,给的共同原因是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当时楚国和秦国的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吴起颁布quot;减爵禄之令quot;,quot;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quot;,quot;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quot;,针对尚在位的,quot;平其制禄quot;。为了开发边远地区,让贵族quot;往实广虚之地quot;。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出身的高低贵践,没有军功,一率不能得到爵位,并且实行二十军功爵制。所以楚国和秦国的贵族对吴起和商鞅是恨之入骨的,他们二人结局也是相似的,被贵族了。
第二、法家功利心太强而人情味太薄,大臣之间斗争非常激烈。《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绳秦之贵公子。……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祝欢而黥公孙贾。……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简单的说商鞅只服务了君主一人,人能得罪的都得罪了。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死期也就到了。韩非子之死就是因为李斯等人的妒忌,所以不断的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终于秦始皇下令将韩非子赐死。
第三、法家治理下的国家,大臣与君主的斗争激烈。可以说君主体制下皇权与相权之争在秦国已经显现。商鞅之死实开其端。秦孝公其实已经在防着商鞅了,所以临死前才会试探性的让商鞅
为秦君。秦惠王商鞅也不是复仇那么简单,而是商鞅之权已经太大,威胁到了王权,这者是主要原因。包括后来白起之死,也是这方面的原因。后来赵高与李斯联合控制朝政,更是例证。君权与相权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法家自身的主张,让法家之人处于残酷的斗争之中,这也成了中国古时候的一 种常态,所以才有“半君如伴虎”的名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