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彦为什么帮助自己女婿诸葛亮的敌人陆逊呢?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
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人物,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为什么《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黄老人家慈悲为怀,不心让数万江东士兵命丧于阵;
2.八卦阵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陆逊一旦突围可能会继续东进,黄老人家正好卖个人情给陆逊,使陆逊对诸葛亮怀有敬畏之心;
3.黄老人家欣赏陆逊是天下奇才,一旦身死对东吴如失栋梁,从而三国形势,让曹魏有机可乘;
个人认为,还是三分天下的平衡,曹魏要蜀吴任一家都要强大,之所以蜀吴能够与魏国鼎足三分,还是因为俩家能够做到联手对抗魏国,两国的领导阶层也都能深刻认识到
两国 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的道理,局部上作为两个国家肯定会有利益冲突,但在联手对抗魏国这个大前提上还是意见一致的,如果了陆逊,两国都将元气大伤,灭国不远矣。这和捉放曹
,西安事变时放掉老蒋都有易工同曲之妙。
诸葛亮当初特地交代,“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万不可引他出来。”诸葛亮这样交代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老丈人宅心仁厚,肯定不会坐视那么多性命被困死。事实证明,黄承彦老先生确实是这样的人。
对于躬耕的老人家来说,没有什么权力争斗,也没有三国一的庞大心愿。在他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娘生养的,而这些参战的吴国将士大部分都是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要一个老人眼睁睁看着他们这么年轻就去世,显然是不可能的。
战争是残酷的,置身战争中,不得不狠下心来做事。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时,也自责地说,做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老天肯定要减我的寿,但是他没得选。可是黄承彦老子有的选,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一颗仁慈怜悯的心,就这么简单。
既然,黄承彦知道救出陆逊对于蜀汉是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说是诸葛亮的命令,而把美名归于自己呢?还有,我们翻遍《三国演义》,在救出陆逊之后,黄承彦也再也没有出场。对于这样一位有大功于蜀汉的人,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为什么没有任何表彰的迹象?
因为当时刘备还活着。
在刘备出兵东吴前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已经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有些排斥。在以往的十多年中,刘备无论大小事都会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可此次倾国出征东吴却没有,甚至在出兵之后也事事断专行,尤其不听所谓丞相的意见。在刘备兵败之后,面对诸葛亮,刘备心中极为愧疚,可愧疚同时又有几分猜忌。对当时与东吴的政策,刘备也持对抗意见,因此朝廷上下都无意和东吴交好。黄承彦这样私自放走东吴主帅的行为当然得不到蜀汉官方的表彰。作为女婿的诸葛亮当然能够明白岳父的苦心,可面对一脸病容,对东吴充满仇恨的刘备,诸葛亮也只能选择沉默。
于是,失去荆州,主力尽丧的蜀汉,龟缩在四川,伤口,等待时机。到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后,诸葛亮不顾朝廷上下的众多非议,坚持和东吴联盟,并主动派使者前往东吴修好,重新建立起孙刘联盟。但因为是陆逊间接害死刘备,就算是东吴众人皆可原谅,营救陆逊绝不可原谅,于是黄承彦依然沉寂了下去。
不过,黄承彦本来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看淡荣辱的隐士,以他的修为,更不会在乎这些世俗的荣誉,只要对女婿诸葛亮好,一切都已经足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