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做法为什么和他ldquo;隆中对rdquo;时提出的策略不同?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他从公元228年春到234年冬,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在为什么小编看来,他想要以这种方式来恢复中原,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为什么呢?
估计诸葛亮此时都忘记了他在《隆中对》的战略了。有朋友说了,荆州都没了,不能再按那个来了,其实这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隆中对》中说的这句话,“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意思也就是说要搞好后方和东吴的关系,搞好内政经济建设,只要天下有变,就是出兵的最好时机。这个《隆中对》里面的所说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就是要效仿汉高祖刘邦,但刘邦当时情况是齐国出现了叛乱,项羽忙于平叛,他于是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迅速占领了关中,当项羽还没搞定齐国时,刘邦已经打到项羽的国都彭城了。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此时曹魏勉强算是有点变故,曹丕刚死,曹叡继位刚一年多,可事实上曹魏并没有太大的变故,也就是孟达反了,小打小闹而已,很快就平定了,基本上曹魏还是铁板一块。而且诸葛亮也没有采取速胜的战略,依旧稳扎稳打,这样魏国完全可以回来全力对付诸葛亮。
有朋友说,孙权那边不是响应了吗?可孙权是人精啊,能占便宜就占,不能就撤,完全不住啊。要说诸葛亮为何稳扎稳打不行呢?话说蜀道难,人打进来难,他要打出去同样难,大小几次战争大多都和粮补给出问题有关。有朋友说不是有木牛流马吗?这玩意只是没有时提高了点而已,并不是说就完全摆脱了道路难走、粮食难运的困难。
还有朋友说了,诸葛亮这是以攻为守,要是不打就只能坐以待毙。
其实以攻为守要是用在一次战斗中还是可以的,以少胜多,主动出击,可要是两国全面交战,弱小的一方采取这样的战略,说不好听点那只能是把自己拖死的节奏。为什么呢?试想下,两国之间的较量可不单单是军事上的较量,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兵源和粮等),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人出三分力量,你就得全身而动了。
还记得司马懿和诸葛亮僵持的时候,孙权攻打魏国,人家曹叡亲征给打败了,魏国两线作战尚能兼顾,可见力量的悬殊了。粮食年年种可以提高点产量,可是兵源呢?这可不是一年就能长出一茬的。蜀汉的人口本来就少,耗不过人家曹魏那是一定的。
再有就是步步为营的战略,蜀地汉中和关中有秦岭这道天然屏障,蜀汉要是在关中占领少数地方再步步蚕食,是很困难的,为何?因为这样短时间还可以,只占领一部分,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驻军少了很容易就被曹魏攻陷,驻军多了从蜀地汉中运送粮又是一大问题(秦岭阻隔),如此这般,怎可能形成长期割据步步蚕食的局面呢?
有朋友说了,既然如此那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难道他还没你聪明?其实在小编看来,这是诸葛亮转移内部矛盾的一种手段。
当时刘备死后,蜀国隐的危机就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了,益州集团、东州集团、荆州集团各方利益和诉求不同,要是没有北伐恢复汉室这样能把这些不同利益集团拧成一股劲的口号,肯定就会发生问题,所以诸葛亮这才北伐的。
有朋友说,扯淡,诸葛亮死后那些年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啊。其实仔细看,这些问题都是隐形的,如为何姜维北伐都有人从中掣肘、他?为何邓艾打到成都时只有诸葛亮的诸葛瞻在抵抗?以谯周为首的本地世族益州集团却极力怂恿刘禅投降呢?
话说诸葛亮一直备受治者推崇,那是因为他对蜀汉的忠诚,治者也希望他的臣民能像诸葛亮一样对自己忠诚。但诸葛亮的才能还不是一般的好,他对蜀汉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在他死后,蜀汉还能坚持这么些年。
诸葛亮作为一名臣子,不愧是后世忠臣良将的榜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