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权干政、祸国殃民的王振,为什么深得皇帝信任呢?

  明朝的皇帝出名,明朝的贤后也出名,就连明朝的宦官都非常出名。而要说到明朝的宦官,就不得不提王振了,因为他是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明武宗宠信的宦官刘瑾,就是以王振作为榜样的。

  其实王振原是读书人,他的志向也是想通过科举入仕,既然如此,为何却进宫当了宦官呢?

  原来王振只是略通经书,远远不上那些学富五车的才子,考来考去也只是个落第秀才。王振渐渐失去信心,便在家乡当起了私塾先生。但小小的教书先生,完全不是王振想象中的生活,于是他心一横,便自阉入宫,成了宦官。

  王振于永乐末年进宫,他为人圆滑狡黠,很快就从众多中崭露头角,获得明宣宗的赏识。明宣宗让王振担任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也因为这样,让王振得以陪伴朱祁镇长大。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此时的王振,已经成为明英宗最信任的人,他也慢慢将手伸向朝堂。不过当时张太皇太后还在世,朝政多由“三杨”处理,王振也不敢太嚣张。

  明英宗即位后,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这是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官职,也为后来王振擅权,铺了一条康庄大道。

  随着张太皇太后以及“三杨”相继去世,王振擅权的时机渐渐成熟,他慢慢将中央的重要官职,全部替换成自己的羽。

  正十四年瓦剌来犯,王振认为只要皇帝亲征,就能将他们吓回去,于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纷纷站出来阻止,可明英宗深信王振,丝毫听不进去。

  明英宗和王振,在两天之内凑了20万大军,却号称有50万,甚至粮、兵器都未配齐就出发了。虽然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人都随驾出征,然而他们并无话语权,军中所有事皆由王振做主。

  王振根本没有军事能力,却又不肯听从他人建议,最终导致被围困在土木堡。明英宗见突围无望,只能坐以待毙,结果被敌军俘虏,而王振被诛在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以后,群臣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群臣皆认为土木堡之变是王振的错,纷纷求情灭其家族。于是朱祁钰下令,诛王振族人及其羽,并没收其所有家产。

  众人都对王振恨之入骨,认为他死有余辜,唯明英宗仍然相信他。明英宗复位之后,很是思念王振,便下令为他正名,还在京城为其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王振擅权干政、祸国殃民,群臣及百姓无不对他恨之入骨,明英宗又为何如此信任他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image.png

  第一、王振陪伴明英宗长大

  明英宗很小的时候,王振就被明宣宗派去侍奉他,所以在明英宗心里,王振就像一个长辈一样。因此,明英宗一直亲切称王振为“王伴伴”。

  人通常会对一直照顾自己的人心怀感恩,皇帝也是人,也会感谢从小照顾自己的人,不管他们是还是奴婢。就好明英宗的朱见深一样,他就对从小照顾自己的娘万氏情有钟,甚至想要立万氏为后。

  同理,明英宗对王振是有感情的,身为皇子本就没有朋友,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就是从小教导自己的老师,以及身边伺候的人。

  第二、王振为人狡黠

  王振虽然书读得不精,更是屡次名落孙山,但他却有的长处,就是于察言观色。因此才会被明宣宗赏识,得到侍奉朱祁镇的机会。

  他长期伺候明英宗,换句话说,他是看着明英宗长大的,所以明英宗的脾气爱好,王振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知道明英宗吃哪一套,于是总能戳中其心事。明英宗则认为,身边有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实属难得,故而非常信任王振。

  就好有一次明英宗设宴,按规矩来说,宦官是不能参加的。可王振却向明英宗发牢,更是自周公,将皇帝喻为成王。明英宗也觉得王振不在,设宴没什么意思,听他这样说,更是觉得亏欠了他,便破例让其参加宴会。

image.png

  第三、王振瞒天过海

  明英宗给了王振很大的权力,这样他便有了机会培养势力。王振身为司礼监掌印,拥有帮助皇帝“批红”的权力。“批红”就是将皇帝最后的裁决,用红笔批阅在奏折上。

  王振常常借助这一优势,擅改明英宗的旨意,如果看见有劾他,就率先将此人拿下,然后编个罪名让明英宗处死他。

  名臣于谦就看不起王振,有一次他准备去见明英宗,有人建议他先给王振送点礼,于谦坚持不肯。后来王振得知,便诬陷他对皇帝不满,将他下狱。好在迫于山西、河南两省官民的压力,王振不得不放了于谦。

  不仅是于谦,还有很多大臣因为不服于他,从而遭到陷害,有的甚至无辜枉死。明英宗对相一无所知,总是听信王振一面之词,还夸赞他做得好。

  综上所述,明英宗对王振是有依赖感的,他认为王振不会害他,所以对其推心置腹。加上王振所作所为,都是暗箱作,汇报给明英宗的完全是两回事,故而明英宗对他深信不疑,以致差点毁了大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