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能够权倾朝野 清朝宦官为什么就不行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宦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总是抱着无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们痛恨这群专权乱政、残害忠良的辣宦官,如赵高、汪直、魏忠贤等人;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情这群遭受和精神双重折磨的人,历史上其实也出过不少为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宦官,如郑和、张承业等人,张承业甚至是辅佐唐庄宗成就霸业之人。
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我们都懂,无论是宦官还是普通官员,当权力和到达一定高度时,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纵观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东汉、唐朝和明朝,乃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唐朝后期,宦官甚至能决定皇帝的废立。
而明朝明明自开国以来,朱元璋就明文禁止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结果朱棣一上位,立马推翻了自己亲的规定,不但打破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规定,还设立东厂,并让担任首领,为明朝后的宦官专权乱政埋下祸根,朱棣这样做的原因倒也简单,因为他当年能夺权上位,离不开一众宦官的帮助。
接着,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纷纷出现,其中刘瑾被称为“立皇帝”,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他们权倾朝野,为所欲为,简直可以和皇帝“肩并肩”。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紧跟着明朝之后的清朝,却从未出现宦官专权乱政的情况?别急,你看看清朝皇帝们都做了啥。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在入关以前,宫中压根就没有宦官的存在,直到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才开始效仿明朝制度,在宫中使用宦官,但顺治很清楚,当年宦官对明朝造成了怎样可怕的影响,所以一开始清朝治者对宦官就心存警惕,顺治还效仿朱元璋,立下了“不准宦官干预政事、结交官员”的警示牌。
根据《清史稿》记载,直到康熙时期,整个清廷的宦官人数不过700余人,直到雍正时期,才增长至2000余人,理由很简单,雍正能上位,离不开宦官们的帮助,故而他和朱棣一样,提升了宦官们的地位。
但和明朝不一样的是,雍正一死,乾隆一上位,立马开始清算当朝几个较猖狂的宦官,乾隆甚至规定道:
待之尤严,稍有不法,必加棰楚。
对于那些猖狂的宦官,乾隆是处死,对于那些犯下小错的宦官,也免不了一顿打,以儆效尤。后来乾隆帝为了彻底杜绝宦官和大臣们结交,还想出了一绝招——给宦官们改姓,以秦、赵、高三字为姓氏,合为“秦赵高”。如此一来,就在警告所有宦官,他们世世代代都不得翻身。
与此同时,乾隆还特别鼓励大臣们对宦官进行监督,当年一九品芝麻小官张若瀛杖责了一个为非作歹的宦官,乾隆一听说这事,立马给张若瀛连升2级。乾隆帝的种种举动,都让大家明确地认识到他的心思,宦官们也不敢造次。
所以纵观清朝的宦官们,即使做到了安德海、李莲英那份上,也顶多是到处捞油水,正的权力,到不了他们手上。随着清朝的灭亡,宦官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