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油水最多的机构,连皇帝都管不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内务府”这三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清朝初期,皇太极建立了“内务府”这个机构。

  顺治时期,内务府被改为十三衙门。康熙继位后,又重新折腾出内务府。

  从此,内务府在制霸宫廷的路上越走越远,到最后连皇帝都不敢惹这个机构。

  1.高级保姆

  为了处理好宫廷内大大小小的事情,内务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内务府衙门主要包括七司、三院等,还有一些附属机构,如三织造处等等,皇帝家的衣、食、住、行问题通通由内务府解决。

  再苦不能苦皇室,再累不能累天子。内务府算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职官人数多达3000,户部还要多十倍以上。

清宫油水最多的机构,连皇帝都管不了?

  就拿内务部下面的“御膳茶房”来说,它分为膳房、茶房、干肉房等等。

  但皇帝又不是永远待在一个地方,所以御膳房又包括“外膳房”、“养心殿御膳房”、“园庭膳房”、“行在御膳房”等等,保证皇帝宅在家、常工作、外出旅游时都能吃好喝好。

  此外,各宫各院都自带膳房,根据妃嫔等级有大小之分。

  仅仅在养心殿御膳房这一处,就有几百人专为皇帝服务。

  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仅仅是“承应膳差人”。另还有大量“司膳”,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这又仅仅是正常编制内的,另又还有大量“额外招募厨役”。

  可能皇帝看上某位大臣家的一道菜了,那个大臣的厨子就会直接调到御膳房,皇帝什么时候想吃这道菜了,他就什么时候做。不管是一年想起一次,还是一辈子都不被想起,这个厨子就这样被御膳房养着了。

  但这不是全部,还有一批专门研究皇帝饮食的御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私人营养师。为了让皇帝吃得健康,这群御医会到处搜寻稀奇古怪的食谱。

  所以,御膳房乃至整个内务府,就是皇帝家的保姆。

  这么多人围着几个主子打转,可以想象皇帝们的生活有多精彩。

  2.圈钱利器

  内务府不仅负责宫廷的后勤工作,还负责给皇帝管钱。

  皇帝所有的田庄、牧场、赋税等各种赚钱的项目都由内务府专人打理。

  所以,内务府总管大臣一般由皇帝非常信任的满族王公大臣来担任。乾隆年间,内务府总管被升为正二品,和各省总督是一个级别的。

  一般来说,皇帝想用钱了,就从内务府拿。因为户部管的是国库,是留给国家大事用的,皇帝要钱只会被拒绝。

  傅恒曾担任总管大臣

  为了增加收入,乾隆时期内务府牢牢把握了三条赚钱渠道:内务府官庄、关税盈余、议罪银。

  什么是官庄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内务府通过圈地、查抄罪犯田产等方式,得到了土地,也就是官庄,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乾隆为了承包更多田地,就频繁查抄犯罪官吏的财产,一抄一个准,多抄多得。

  乾隆五十五年,派驻伊犁的大臣承安被革职抄家,其罪名仅仅是“玩偈性成,复耽曲蘖”。也就是说,承安因为不务正业,耽误工作,直接被连根端了。乾隆对于他家的财产觊觎已久,连这么站不住脚的罪名都敢用。

  关税盈余也有很大的作空间。清朝的关税政策一直在变,到了乾隆时期,只开放了广州这一个通商口岸。当时,广州设立了专门的海关单位,海关关税正课之外盈余部分全部归内务府。

  为了最大限度地给皇帝捞钱,内务府派去收钱的人就想尽办法,增加各种苛捐杂税。

  “议罪银”是和珅提出的一项制度,具体作就是:犯罪官员向内务府交一笔钱,可以减轻或者免除罪行。

  乾隆觉得很棒棒,将这个办法写进了当时的管理条例,也就是《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内容是这样的:“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错拟‘凌迟’,及应拟‘监候处决’人犯错拟‘立决’者,承审官降一级调用,审转官降一级留任,臬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六个月。”

  于是,官员们纷纷往内务府送钱。送得越多,处罚越轻。

  说白了,不就是向皇帝贿赂吗?难怪和珅能当上内务府总管,被乾隆罩那么多年!

  据估算,乾隆皇帝在位60年,内务府总收入在8000万两银子以上。

  为什么乾隆皇帝那么烧钱?因为他赚得多呀!

  为什么他的子孙浪不起来?因为乾隆赚的是快钱,扰乱了大环境呀!

  3.黑心中介

  内务府有这么大的能量,里面的工作人员自然也想捞点好处。捞着捞着胃口就养大了,差点把皇帝都给吞了。

  就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奇葩作就一大堆。

  雍正皇帝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他曾叮嘱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类,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

  主子吃不完的饭菜,要留给下人吃。人不吃的剩菜,就拿来喂猫狗。如果实在不能吃了,就晒干之后用来喂鸟。

  嗯,仿佛回到了故乡的老屋,听老讲述生活的大智慧……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套根本行不通,光是乾隆帝一个人就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食材。

  在乾隆二十五年,他去承德避暑山庄住了53天,总共用掉羊1445只,平均每天27只。

  宫中平时用的羊,都是庆丰司饲养的。先由西华门外的内羊圈,不过不够用就到丰台、南苑外圈捉羊,还不够就到张家口牧场去。养羊的地方那么多,绝对管够。

  死掉的羊和御膳房用过的羊皮,都交给广储司处理。死羊的羊肉交给奉宸苑拿去喂老虎、老鹰这些动物。如果不需要喂食,就拿到外面去卖钱。

  像庆丰司、广储司、奉宸苑这些,都和御膳房一样,是内务府下面的分支。它们形成一个完的体系,让皇室生活无忧。

  但有时候,下面的人就喜欢搞事情。

  某年,御膳房很久没有用鲜嫩的羊肉做菜,乾隆帝就派人去问原因。御膳房的人表示:“羊肉以肥者为佳,今庆丰司所进皆瘦羊,故不敢用羊肉。”

  乾隆帝不信,命人去检查庆丰司放的羊,发现都是肥羊,于是做菜的负责人就暴露了。

  乾隆这里对于御膳房的小心思,还能应付过去。到他的子孙后代,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之前我在道光那篇文里说过,道光皇帝想吃个片儿汤都要被御膳房敲一笔,气得道光帝从此再也不提片儿汤的事了。

  做一个皇帝,好难!连外卖都吃不上!

  但这不是最惨的,光绪皇帝才是皇帝中的弟弟。

  他从小爱吃蛋,每天早上要吃四颗。按照当时的物价,四颗蛋也就需要十二三个铜钱而已,但是御膳房开价三十四两银子。

  于是,光绪帝就以为蛋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有一天,他和老师翁同龢聊天,问道:蛋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

  翁同龢很无语,但他又不敢说实话得罪内务府,就说: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于是,光绪帝就这么一直被骗下去了。

  做一个皇帝,好难!连茶叶蛋都吃不起!

  在采购食材方面,内务府非常精通虚报数据。

  如果每天需要20颗蛋,就会报备成采购500颗蛋。如果皇帝突然想加菜,需要3只羊,就会被报备成300只羊。

  买是不可能多买的,多出来的钱就都被相关人员瓜分了。

  慈禧太后对这种事情有所耳闻,但内侍近臣小心翼翼地说:“老祖宗吃用,奴才们跟着也得吃点!”这个事就翻篇了。

清宫油水最多的机构,连皇帝都管不了?

  以上这些作都还只是小case,内务府还有更能体现商业头脑的捞钱手段——剩菜。

  宫中的贵人每顿饭都要吃一百多道菜,不可能吃完。为了人身安全,还有一道菜不超过三筷子的规矩。所以,每天都有大量剩菜。

  一般情况下,皇帝吃剩的菜肴,会赏给后宫妃嫔、皇子公主、王公大臣。还剩下一大部分,都被内务府的人拿到宫外了。

  剩菜中品相较好的,五折卖给饭馆。饭馆随便加工一下,打着御膳的名头卖给有钱人吃。

  品相不好的,就直接卖给宫外的分子。他们再加米注水熬成各种粥,到街头巷尾零售,便宜,穷人也吃得起。

  这么看,雍正帝物尽其用的思想倒是被实现了,只不过他们是为了捞钱,而不是为了节约。

  皇帝一顿饭,养活了无数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