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数次问老子同一个问题,明显是挑战,为什么却又高度赞扬老子?

  孔子数次问老子同一个问题,明显是挑战,为何却又高度赞扬老子?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去见老子。第一次见老子,孔子才17岁。最后一次见老子,孔子已经51岁了。

孔子数次问老子同一个问题,明显是挑战,为什么却又高度赞扬老子?

(孔子)

  在孔子见老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孔子见了老子四次,似乎每次都是“问礼”。从年轻到年老,一直坚持不断。孔子为什么都问这个问题呢?难道不可以探讨点别的东西吗?一直问同一个问题,几十年如一,孔子不厌烦吗?

  还有,《史记》所记载的那次孔子“问礼”,实际上,老子当时是批评了孔子的,他说你讲的那些,“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还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孔子出来后,却对老子大加赞扬,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跑。会跑的,挖个坑它就掉进去了;会游的,撒张网就把它捞起来了;会飞的,射支箭就让它掉下来了。可是,龙是乘风云上天的,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老子就是龙啊!

  也就是说,老子批评孔子讲的“礼”,“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明显是对孔子观点的不认同。可是孔子反而对老子极力赞扬,这实在有违常理啊。

  孔子见老子,连续四次都是“问礼”,这显然就不是的在“问礼”。毕竟老子所研究的学问,与“周礼”没有任何关系。老子的学问与“周礼”没有任何关系,孔子反而向他问“周礼”,当然就不是“问礼”这件事,而是和老子争论。向老子宣战了。

  孔子坚持的核心观点,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而老子宣传的核心观点,是消极遁世的道家。两家观点,看起来是有点水火不相容的。孔子想挑战老子,让他的观点发扬光大,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但让人不解的是,既然是宣战。出来后,对人说的话,自然就应该是指责批评老子,说老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孔子不批评,反而对老子大加赞扬呢?

(老子)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

  其一,学问越高的人越谦逊。

  学问越高的人,越明白学问的问题是深如大海的。人能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此,这样的人,越懂得敬畏,越尊重有大学问的人。所谓“无知者无谓”,那些水平很低的人,反而什么都敢说,都要评论一番。我们看网上的那些“键盘侠”们,他们在上出言不逊、理直气壮,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老子在当时是个深不露的大学问家。不只是孔子,实际上当时的很多学问家都拜访过他,向他请教过问题,和他探讨过问题,都对他都较大的肯定。反而批评他的人,几乎没有。对于这样一个大学问家,孔子自然是极为尊敬的。所以,不管老子认同孔子也好,不认同孔子也好,孔子都尊敬他。

  其二,孔子可能的是向老子请教。

  我们觉得孔子不是的向老子请教,而是向老子宣战。这一种想法,显然是我们从当下的眼光反过去观照的。

  当下人进入商业,懂得包装,懂得宣传,懂得“酒香还怕巷子深”。而在宣传策略上,“枪打出头鸟”就是最好的一招。

  所谓“枪打出头鸟”,就是去批驳那些名气很大的,在观点上和自己不一致的人。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自己的东西脱颖而出。

  但是在孔子那个年代,显然并不存在这一点。

孔子数次问老子同一个问题,明显是挑战,为什么却又高度赞扬老子?

(尊王攘夷)

  其三,孔子对自己的学问充满迷茫。

  孔子虽然一直在宣传“克己复礼”,认为“周礼”是救世良药,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改变春秋时期那种征伐不断的局面。

  但是,由于孔子的这种观点,从始至终,几乎都找不到市场,没有人愿意用他的观点来治理国家。或者说,很多国君也都认可,觉得他讲得有道理,但是并不落实到行动。或者说,那些国君利用他的观点,为自己服务。如齐桓公“尊王攘夷”,表面看来是认同孔子的观点,实际上是为了达到自己称霸的目的。

  这些现实,是让孔子非常悲哀的。所以,他肯定想从老子那里得到什么启示,才不断地去请教老子。

  但是,老子由于从根本上反对孔子提倡的东西,而老子实际上也找不到救世的良方,因此,孔子问了之后,不是幡然醒悟,反而是更加疑惑。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子似乎并不疑惑,老子认为他解决了世界的问题,解决了人生的问题。因此,孔子对老子,充满了佩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