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论张廷玉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众所周知,在清朝初期,为了让自己的满族能和前明汉族合作的融洽,便广招汉族贤士为己用,特别到世祖顺治、太宗皇太极时期更加的明显。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都是汉臣。不过他们的下场可就大不相同了,吴、尚、耿作为三藩之乱的指挥者自然是被康熙帝平叛,而洪承畴、范文程得以终,并且得皇帝追谥一个为“文肃”、一个为“文襄”,不过即使功高若此二人者,一生也未得以配享太庙,而有一人,终清一朝,仅有这一人被配享大清太庙的汉臣,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一、出身名门、入仕为官

  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廷玉出生于北京城。祖籍是安徽桐城,张姓在桐城是大姓望族。父亲是大学士张英,曾担任过康熙帝诸皇子的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幼时的张廷玉就体现出勤敏好学、天赋过人。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29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及第,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三年的磨练,张廷玉晋升为翰林院检讨,此处的检讨可不是咱们犯了错误的那个检讨,而是类似编纂官的职务。其严谨的作风和文采斐然深受康熙帝喜欢,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成为南书房行走,并准其着四品官服。在康熙晚年的政坛上,这个未来的超级新星开始暂露头角。直到康熙帝驾崩,张廷玉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刑部、礼部侍郎。

  二、择英主、备受恩宠

  1722年,69岁的康熙驾崩于畅春园,四阿哥雍亲王胤禛继承大,是为雍正帝。这个皇位得来不易,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雍正慎之又慎的选择了张廷玉作为自己的谋臣,而张廷玉同样也慎之又慎的选择了雍正这位明主。事实证明,二人都没有选错对方,雍正再接下来的13年治国期间,重用张廷玉,任其为礼部尚书、皇子老师、翰林院掌院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可谓是荣宠至极。而张廷玉同样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处处竭心竭力,大慰帝心。

  三、位极人臣、晚年凄苦

  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励精图治的雍正在58岁倒下了,遗命皇四子弘历继承大位,是为清高宗乾隆帝。张廷玉为顾命大臣受命辅政。并特别说明,让张廷玉后可以配享太庙。太庙是皇家祭祀祖宗的地方,大清为满族,张廷玉作为汉臣配享太庙是多么大的殊荣。在乾隆初期的张廷玉,作为翰林出身集中力量负责编纂了《清圣祖实录》、《明史》、《清世宗实录》等重要典籍。后于乾隆二年(1737)任事务大臣,成为内阁首辅,但清朝是一个满族大臣居多的国家,所以名为首辅,实则张廷玉与鄂尔泰共同管理内阁,谁也不让谁,无疑加剧了满汉大臣之间的矛盾。晚年的张廷玉性子变得急躁不安,开始引起乾隆的不满,从乾隆十三年(1748)开始,便屡次乞老还乡,乾隆起初不准,后于第二年准许,但因张廷玉借配享太庙向高宗申请凭证还有军机处未下诏令却已被张廷玉知晓等事,乾隆当即召开九卿会议,罢免了他的配享之权,没过几年,凄苦的张廷玉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死于家中,最终乾隆感念他的过去功绩,还是尊重世宗雍正的遗旨,让其配享太庙,并追谥为“文和”,成为大清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