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的私自出逃 导致北魏政权一分为二
很多人都不了解北魏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534年的一天,一伙人偷偷打开了洛阳城的城门,快马加鞭的一路西去,投奔了关中。这伙人不是人,正是北魏当朝天子,北魏孝武帝元修。
北魏孝武帝的出奔,不仅抛下了首都洛阳,更抛下了立国近150余年的北魏帝国。数之后,孝武帝出奔的消息便传到晋阳的高欢耳中,这位北魏政局的实际控制者,闻此消息后异常震怒。跑了一个元修事小,万一孝武帝元修被关中的劲敌宇文泰利用,成为号召可就不妙。因此,高欢为保证自身拥有的北魏正地位,当机立断宣布孝武帝元修因私自出逃,故废其帝位,另立元见继承大魏皇位,并迁都邺城。
出奔后的孝武帝元修,本以为投了关中的宇文泰,就可以摆脱高欢的控制,成为正的北魏皇帝。可是没想到这个宇文泰也不是什么类,一年之后的535年,宇文泰便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国号仍为“魏”。尽管东边与西边的政权都以北魏继承者自居,但学界还是将545年作为北魏灭亡之年,并将宇文泰拥立的政权命名为“西魏”,另一侧高欢控制的政权称为“东魏”。
不过,历史并非这么简单,北魏的也并非一件因孝武帝出奔而引发的偶然事情,其根本原因还是北魏政权内部的重重矛盾。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于北魏政权、于南北朝史,注定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北魏孝文帝逶迤南下的车驾,一场巨大变革旋即拉开帷幕。这场由孝文帝主导的汉化变革,在之后的岁月里,不单震动北魏政坛,更改变了中国北方之后一个世纪的走向。
孝文帝改革,摈弃鲜卑旧制力行汉化,将鲜卑皇权同的门阀与贵族相结合,使北魏政权由鲜卑入汉化。不过,孝文帝改革并非全面性的汉化与贵族化,只是汉化部份鲜卑族上流阶级,多数鲜卑下层民众与旧军功阶级并未享受汉化的益处。致使这些北方旧勋贵,在改革冲击下,一跃由帝国股肱,沦落为洛阳新贵眼中的民。
正由于这种不满心理与现实压迫,加之孝文帝后北魏诸帝的无能,北方旧勋贵与及汉化鲜卑贵族间的矛盾被迅速激起,六镇之乱、河阴之变等一场场大变乱随之而来。北魏、在这些变乱裹挟下,迅速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文化上,变乱者高举鲜卑化、胡化大旗,同中央政权的汉化、门阀化相抗衡。上,随着葛荣、尔朱氏、高欢等势力的崛起,中国北方于首都洛阳之外,相继成立诸多军事、中心,与洛阳相互并立、互相竞争。
在历经十余年的群雄逐鹿后,随着葛荣、尔朱氏等势力的败落,最终北魏末期的乱局,由出六镇的高欢与宇文泰二人终结。高欢扫平尔朱氏,控制华北及北魏首都洛阳,帝位废立悉听高欢,北魏皇帝名为帝王,实则傀儡。宇文泰则挟六镇余部,控制关中与高欢相持,虽奉北魏正朔,却与拥兵割据无异。二者分立东、西,而北魏政权在二人控制下已是名存实亡。
可以说北魏王朝自孝文帝改革后,随着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逐渐突显,又历经多次战乱,至孝武帝时政局早已是权臣把持,积重难返。因此,无论孝武帝出奔事件是否会在历史上发生,北魏的灭亡与都是在所难免。
参考书目: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王怡辰:《东魏北齐的治集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苏小华:《北镇势力与北朝文化》,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2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