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三叛为什么都被司马氏轻易平定 因为三次叛乱都没有做到谋定而后动

  你的了解寿春三叛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寿春三叛爆发于曹魏政权后期,起因都是因为司马氏,因为看不过司马氏难看的吃相,所以当时驻扎在寿春的帅先后三次起兵反抗的司马氏,但是可以说三次最终都被司马氏轻松平定。

  先是公元251年,因为不满司马懿在曹爽被之后,朝权,所以王凌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为魏主,发动了寿春一判,最后被司马懿轻松;

  再是公元255年,曹芳被司马师所废,另立曹髦为皇帝,毌丘俭文钦以保卫曹魏为出发点,发动了寿春二判,最后被司马懿的司马师轻松;

  最后是公元257年,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向孙吴称臣,司马昭领着26万大军征讨,虽说没有像司马懿和司马氏前两次叛乱那么轻易,但也仅仅是时间问题罢了。

  寿春三叛分别被司马氏的三个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三次叛乱都没有做到“谋定而后动”。

image.png

  一、为什么司马氏期间寿春频繁爆发叛乱?

  司马氏期间,寿春会频繁爆发叛乱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天下还是姓魏的,而司马氏以臣子的身份行的却是天子的事情,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这些人当中,有的人是单纯忠于魏室,想帮助魏室赶走司马氏这个“窃国者”,有的人只是觉得有司马氏在的一天,自己就不可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介于这两种原因,就有了寿春三叛。

  1、司马懿与王凌领导的寿春一叛

  公元249年,司马懿在长期被曹爽欺压的情况下,在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韬光养晦之后,一手策划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事件中,权臣曹爽被,而一直以来和曹爽处于对立关系的司马懿在曹后开始大力扶持自己人,朋遍布朝堂,开始初步掌握曹魏政权。司马懿之后,将镇守寿春的王凌升为太尉,可王凌私心里另有想法。

  王凌有一个外甥叫令狐愚,以前是曹爽的长史,后与舅舅王凌一起兵于淮南。

  这一对舅甥眼看着曹魏政权被司马懿牢牢把控在手中,而魏帝曹芳就跟一个花瓶一样完全成为了摆设,他们都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从而想着废掉傀儡皇帝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皇帝。

  历史上很多人对王凌的这种行为大多数都是高度赞扬的,认为他忠于魏室,是节义之臣。由于人早已经作古,后人也只能凭着史料去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我个人倒是觉得王凌选择讨伐司马懿甚至愿意重新拥立一个皇帝的行为,一方面来说,他确实是在为魏室着想,但是另一方面其实他自己也是有私心的,想借此扳倒司马懿,甚至成为第二个司马懿。

image.png

  我们先不管王凌反叛的原因是什么,总之他最后还是选择在寿春领导一次叛乱。

  公元251年,王凌看到东吴在涂水有军事活动,从而上书朝廷请求允许出兵讨伐东吴,实际上王凌原本的打算是以讨伐东吴为借口行反抗司马懿之事,形象点说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但是朝廷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王凌眼见朝廷不能支援,那还是需要找一点盟友,以扩大己方的实力,从而派部将杨弘将他们的打算告诉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兖州刺史黄华,但是没成想看走了眼,这两个人转身就在王凌背后插了一刀,向司马懿打小报告去了。

  浑然不知的王凌在对上强大的司马懿的时候自然打不过,只能选择投降。

  司马懿平定寿春一叛可以说是没费一兵一卒,简直不要太轻松。

  寿春一叛平定后,司马懿开始报仇了,将王凌、令狐愚等组织寿春一叛的人诛灭三族,甚至死了魏宗室的曹彪,曹彪可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image.png

  2、司马师与毌丘俭、文钦领导的寿春二叛

  公元254年,司马师一手主导了嘉平之变,在此之前,先是以“诬告大臣”的罪名将夏侯玄及张缉等人腰斩,随后以“荒无道,亵近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的理由废曹芳改立曹髦为魏帝。

  这两拨人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使得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感觉非常不爽,于是这二人打算合伙制造寿春二叛反抗司马师。

  据《三国志》记载,毌丘俭在准备讨伐司马师之前,还有写一篇起兵檄文,里面足足罗列了司马师的十一条罪证,包括“坐拥强兵,无有臣礼”“为臣不忠,为子不孝”“遂意自由,不论封赏,权势自在,无所领录”“有无君之心”“不顾大义”“不奉法度”等等。

image.png

  整篇文章中,除了褒奖司马家的人,包括司马懿,司马衷以及司马孚,除此之外的大篇幅都是在叙说司马师的不是,以证明“我不是跟司马家有仇,只是司马师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难以受”。

  在对曹魏上表以表示此次行动的“正义性”之后,毌丘俭、文钦开始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这就有了寿春二叛。

  东吴方面知道毌丘俭、文钦起兵反抗司马师的事情之后,也很乐意伸出援助之手,毕竟你们闹得更狠我才能安枕无忧嘛!

  司马师亲自率领士兵平定叛乱,在作战过程中,文钦战败后拒绝降服,选择远逃东吴,而毌丘俭在知道文钦逃走之后,知道事情怕是不成了,就也打算逃走,不过他的运气不好,逃到慎县的时候被当地的一个平民所,余众溃散,第二次寿春叛乱也被司马师轻松平定。

  寿春随后又被司马师一方的诸葛诞占领,于是又为第三次的寿春叛乱埋下了伏笔。

image.png

  3、司马昭与诸葛诞领导的寿春三叛

  司马师在平定寿春二叛之后不久就去世,于是司马家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手,按理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是司马家势力下的人,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在寿春领导第三次的寿春叛乱呢?

  其实是因为司马家的作态让他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觉。眼看着他的好友夏侯玄以及组织寿春一叛和二叛的各个最终都没有获得什么好下场,内心极度不安,担心自己的下场也会变成他们那样。

  官方说明诸葛诞是为了自保才选择组织淮南三叛的,实际上我倒是觉得他内心一定也有小九九,要不然他为什么要在淮南笼络人心,还蓄养死士。

  《三国志》:“结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除此以外,司马昭的有取代曹魏的心思几乎也是人尽皆知,那为了取代曹魏,自然他就要将拥护曹魏的所有力量屠戮殆尽才是。诸葛诞与夏侯玄是好友,私交甚笃,会被司马昭认为是潜在拥护曹魏反对自己的势力也是有很大可能的,而诸葛诞本人对于“禅让”的行为是非常不支持的,这也是司马昭想要去除诸葛诞的原因之一。

  《资治通鉴》记载:司马昭初秉政,长史贾充请遣参佐慰劳四征,且观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

  恰好这个时候司马昭为了将拥护曹魏的势力铲除干净,于是听取了贾充的建议,准备逼反诸葛诞,召他入朝担任司空。

  诸葛诞哪里猜不到这是司马昭的鸿门宴呢,一旦他入朝,可能路上就会被司马昭的势力绞了,于是害怕性命不保的诸葛诞选择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并为了增加助力派长史吴纲将诸葛靓送去东吴当人质。

  诸葛诞反叛,司马昭自然要,于是他率领26万大军前去讨伐诸葛诞,驻兵丘头,接着兵分两路,一路去抵抗前来相助诸葛诞的东吴士兵,另一路包围寿春。

  最后诸葛诞因为寿春城内弹尽粮绝,更是不听东吴援将文钦释放城内的北方人以减少粮食损耗的建议,并害文钦。

  最后文钦的两个知道父亲被之后选择对司马昭投降,司马昭对投降的文家兄弟两大加封赏,这让寿春城内的人变得更加没有斗志,随后寿春在挣扎了几个月之后最终还是被司马昭攻克,诸葛诞本人也被击,寿春三叛由此被司马昭平定,除了用时长一点,也几乎没有花费什么心力。

image.png

  二、寿春三叛为什么最终都被司马氏轻易平定?

  1、没有谋定而后动,也就是准备不足,仓促发动

  王凌组织寿春一叛的时候,先是打算和侄子令狐愚合作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外甥竟然走在了舅舅的前面,彻底打乱了王凌的计划。

  接着王凌又打算“卖羊头挂狗肉”,以征讨东吴为由,让魏室拨兵马给他,好让他有资本去征讨司马懿,但是他又没有想到魏室不同意他的这个做法。

  王凌眼见朝廷不能支援,就想着找一些盟友,但是由于没有擦亮眼睛,选了一个叛徒,最后这个叛徒选择倒向司马懿,使得王凌在没有做足准备的情况下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斗不过司马懿,只能选择投降。

  而毌丘俭组织寿春二叛的时候,相较寿春一叛,其实做的准备就充足很多,但是打仗的士兵们因为家属都在北方,作战时军心不稳甚至涣散,当时只有新依附的农民依然选择为毌丘俭效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事发突然性,所以大多数士兵的军事素质并不是很高,他们对参与寿春三叛的事情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image.png

  再说到诸葛诞组织的寿春三叛,相较而言,寿春三叛是司马氏花费最长时间平定的,但是诸葛诞虽然在前期有积极在淮南笼络人心蓄养死士以自保的准备,在后期作战的时候,因为与东吴援将文钦之间有个人恩怨,不仅选择忽视文钦的所有可行性建议,还死文钦。

  在外有司马昭包围的情况下死自己的援手,不知道该说诸葛诞愚笨还是什么了,并且寿春城内为什么会出现弹尽粮绝的局面,也是因为前期没有考虑到粮食的问题啊!

  总之,寿春三叛之所以被司马氏轻松,和那些没有谋定而后动,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发动叛乱有很大的关系。

image.png

  2、各自叛乱的理由不尽相同,所以注定大家不能拧成一股绳

  虽然说明面上三次叛乱都是为了讨伐“窃国者”的司马家,但是引导三次叛乱的领导者内心其实各有他们的想法。

  如说寿春一叛的王凌,他一是打算起兵反抗的司马懿,另一方面还想着废立傀儡皇帝曹芳,另外拥立楚王曹彪为皇帝,这就会给人一种猜想,你王凌起兵反叛的正理由恐怕不单单是为了想要征讨的司马家族吧?可怕你是另有私心的吧?我看你想废立曹芳另立曹彪为帝就是想要当第二个司马氏吧?

  有以上想法的人绝对不止少数,所以说,第一次叛乱的王凌在理由上就压根站不住脚。

  而要说到寿春二叛的领导者毌丘俭、文钦,毌丘俭的反叛理由起码是较看的过去的,毕竟有那么一篇起兵檄文的存在,但是在这篇檄文里面,毌丘俭对魏帝曹芳被废除的事情并没有多家侧重,反而是一直在说司马师个人怎么怎么样,难免有一点简单挠痒痒的感觉,没有突出重点在于司马师的权利凌驾于魏室之上。

  再说到由诸葛诞领导的寿春三叛,我们先不管他有没有自己的私心亦或是只单纯为了自保,但是出于他和拥立魏室的夏侯玄关系很好,加上不支持“禅让”的这个认知,就会让司马昭将他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了。

  再加上诸葛诞在面对东吴援兵文钦的时候,因为二人之间早有恩怨,最终选择将文钦害,文钦的两个倒向司马昭,也为寿春三叛被成功平定添火加柴了。

  所以说,因为寿春三叛各自的领导者反叛理由的各不相同,加上不懂得协同作战,有的时候还会掺杂个人恩怨,于是注定他们每一次反叛都不能让所有势力拧成一股绳,而分散的势力司马氏攻击起来更是轻而易举。

image.png

  总结:

  司马氏的引发了寿春三叛,但是随后也被司马氏轻易,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谋定后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外加他们各自叛乱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注定大家不能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司马氏,同时司马氏在经过多年经营,背后的支持拥护者绝对不在少数,在实力上就能够轻松碾压他们。所以,寿春三叛被司马氏轻松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参考书籍: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