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频发专权,清朝却一个也没有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太祖朱元璋借鉴前朝宦官弄权的教训,以及为了自己集权需要,特命令人在宫中挂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所谓内臣指的就是宫内保卫或伺候主子,属于能接近皇上,知悉宫内大小事务的人,如贴身侍卫、等。
但到了明成祖时期,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的内臣,如郑和、昌盛等建立了功劳,成祖便对他们另眼相看,对内臣的权力也有了一定的松懈,放任郑和下西洋就是个证明。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的喜恶和价值观都不一样的,祖上只要求不能干政,没说不能赋予权力,如明朝特有、让人闻之色变的的东厂、西厂特务提督。
此后经过“仁宣之治”,特别是明宣宗朱瞻基算是一位英明之主,国力强盛,没有出现大的宦官专权的问题。但到了宣宗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因宣宗死时才38岁,太子朱祁镇才9岁,小皇帝不懂事,国事由他明仁宗的张皇后把持,内阁交给顾命大臣、当时著名的三杨:
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主持。可这4位骨灰级的元老都因老迈而先后离去。这时有个于察言观色,琢磨小皇帝心思的王振便走上了历史舞台。
王振出生卑微,认识几个字,做过教书先生,但科举之路屡屡受挫,便索性进宫做了。宣宗看王振心灵手巧,会说话,便让他做了朱祁镇的玩伴和看护。英宗继位后便很宠幸于他,王振也不是什么茬,时不时地邀宠和表现自己。从此英宗越发离不开王振,有什么事都想找他商量,更是让他做了宦官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随着朝中元老的逝去,王振越发变得不可一世,培植羽,祸国殃民,而英宗因过于宠幸于他,往往都对王振的网开一面。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的,此后明宪宗时的汪直、梁芳,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神宗时的冯保,明熹宗时的魏忠贤等都是明朝非常著名,集弄权误国于一身的大。纵观这些人,他们中不少和王振一样,都出生苦寒,但他们有朝一进入宫廷做了皇帝的贴身,当了东厂特务首领,凭借自己的心狠手辣、能言道、察言观色、把皇帝的需要和脾气摸得一清二楚。皇帝对于他们也是格外的亲近,喜欢听他们的见解。渐渐的的见解通过皇帝之手变成了国策,朝中大臣也是不敢得罪,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可以以各种罪名拘捕审讯皇帝外的任何人。
明朝能够专权和皇帝的懒政、不作为还有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莫大的关系。而到了清朝,却一直没有宦官当权者,主要原因还是皇帝的戒备和清朝的等级制度森严。
清朝相明朝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如在立储上,没有像明朝一样拘泥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训,而是有资质和才能者上。纵观清朝12帝,昏君庸君很少,大多还是勤政明事的。而且清朝有很强的人和人的等级意识,主子就是主子,下人和奴才只是之人,是用来使唤和服侍的,地位很是低下,更别谈说听取下人的建议了。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有个无意中说了句对战争的看法,当即被道光皇帝吊死。
清朝皇帝于拿前朝特别是明朝弄权的教训教育皇子,对的地位打压之深,对的言行举止和权力之严创历朝之最,便从此无法再咸鱼翻身。就算清末大李莲英也只是慈禧身边的一个奴才,在精明的慈禧面前也很难有专权之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