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是怎么收复洛阳?血染陕州之战
公元757年9月,随着唐军在香积寺之战中获胜,安史叛军迅速转入守势。鉴于关中地区的残破和长安城需要休养生息,官军方面决心东进,准备以最快速度进击洛阳。但叛军也因战线缩短而缓解了兵力不足,转而集结了超过以往的野战力量。
一个月后,双方就在毗邻黄河的陕州对阵。唐军依加盟的回鹘骑兵帮助,再次击破对手,并成功夺回了长安更为要紧的东都洛阳。
在香积寺的大决战中获胜后,唐朝军队进入了久违的都城长安。同时,在此前居于二线的朔方军开始接过主攻任务,由名将郭子仪率领逼近潼关。此时的安史军残部也立足未稳,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在官军的紧追不放下分崩离析,又折损了约5000人的步兵力量。包括李归仁在内的主要将领,则继续向着东面狂奔。
然而,京畿的光复并不能让唐朝松一口气。因为相早年的秦汉时代,唐朝的关中已出现严重的生态恶化情况。为了养活首都圈内的超量人口,数以万计的卖炭翁们将周遭植被殆尽,并进而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肥力下降。由繁华都市所产生的各类残渣,也让包括地下水在内的主要资源遭到污染。因此,曾是龙兴之地的千里沃土,已不得不从东方输入大部分生活物资。两年的内战与横征暴敛,更是摧残了长安当地的民生经济。如果唐军不迅速夺回洛阳,那么先前的战果就会成为自己在军事战略上的沉重负担。
因此,担任天下兵马元帅的广平王李俶,在留下少量戍卫部队后就率军。这位未来的唐朝皇帝,一共只在当地呆了3天,并劝说回鹘人不要按合同劫掠城市。但承诺给重要佣兵的利益不能赖账,而富庶的洛阳无疑更可以满足兵痞们的贪婪胃口。
于是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唐军从潼关出发,几乎兵不血刃的拿回了华阴、弘农与武关。依作为黄河支流的渭水维持交通运输,并将先前已得到休整的朔方军调往先锋位置。他们还在沿途留下了隶属安西都护府的雇佣军和于阗仆从,以便巩固后方并减轻后勤压力。但最为重要的回鹘部队,却始终伴随在主力左右,俨然成为当时官军之中的定海神针。考虑到安史叛军通常有丰富的骑兵战经验,这样的做法也自然是情有可原。
在唐军迅速东进的同时,安史集团内部也因前所未有的挫败而万分焦急。在起兵之初,他们一度非常轻松的控制了黄河下游与大部分运河航道,却始终无法将南北两头的次级交通线截断。前任领袖安禄山的病死,也加剧了貌合神离的各内部势力。
父死子替上位的安旭庆,实际上无法压住史思明这类老臣,迫切需要军功来竖立个人威信。但香积寺的战败与长安城的弃守,已经让这位少帅的能力遭到属下质疑。因此,作为叛军南下基地的洛阳,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放弃的。如果东都继续不保,那么创立未半的大燕政权就将失去整个黄河以南地区,并随即陷入李唐王朝在国内外部署的三路反击。不仅需要守卫漫长的黄河下游,还要应付从朔方东进的唐军分支,并随时可能遭到漠北的突厥系部族干扰。唐军也会因为重新控制运河,恢复江南粮食的快捷,并招募到更多可战之兵。
此外,古时候东亚帝国的大型城市,往往在设计时就不曾考虑军事防御因素。因为其首要职能是容纳足够的官宦人口,并储足够的战略储备物资。这就让城市面基显得非常硕大,而所有守卫者都需要在各段城墙间疲于奔命。时间一长,大量居民人口又会迅速吃光粮食,让大型都市的坚持时间远不如边境要塞。
洛阳作为其中典型,自然会让安旭庆放弃守城待援的期望。9月发生在关中的乱局,也是因为长安城的防御能力低下,而不得不让主力出城决战。如今,安旭庆索性从北方各地抽调了10万部队南下,加上早先的城市驻军和关中残部,凑出不少于唐朝官方的武装规模。
但在经历了长期混战的消耗,安旭庆可以拿出来的部队质量已大不如前。尤其是以契丹-同罗骑兵为主的核心武力,在香积寺和潼关等地折损过半。虽然安氏具有半粟特半突厥出生,但长期的主要交涉对象是东北方的契丹,因此可以获得的兵源较有限。加之中亚当地已因为扩张而变天,让很多迁居东方的客番失去了本土支持,也影响到叛军方面的外援募集。反倒是唐军能够依自己的国际认同,招募到大量的突厥和中亚部队。
因此,安旭庆可以动用的援军就以过去的北方军镇步兵和新募兵为主。这让他们的机动能力大为下降,更加倾向于依有利地形实施防御作战。为了阻止唐军近洛阳,他们选择在位于今天三门峡位置的陕州进行阻击。通过黄河河道掩护全军的右翼,并用当地的山脉建立起居高临下的俯冲优势,也依临近山系保护内陆的左翼。
考虑到唐军可能的迂回攻击,叛军也将数万部队置于后方的山地中隐,并准备利用他们进行自己最擅长的侧翼偷袭。数量较少的骑兵,主要被用于组成一线步兵的总预备队。
沿着黄河前进的唐军,依然有大约16-18万人的部队,在数量上呈现优势。但郭子仪却不愿意总是让从西域返回的安西军抢走风头,主张以自己可以节制的朔方镇兵马担任主力。皇族出生的广平王李俶,更是深谙平衡用人之道,毫不费力的批准了这个要求。但唐军方面也需要顾及安史集团的作战风格,并参考此前朔方军士兵所表现出来的实力稍逊。于是,作为实际帅的郭子仪下令分兵,让李嗣业带着安西军步兵从右路迂回,并辅以数千回鹘骑兵支援。为了以防万一,他也选择将少量回鹘人留下,作为自己的中预备队使用。
公元757年10月,决定唐帝国未来命运的陕州之战正式打响。超过30万人马辎重在黄河与山地之间展开,大有一口气吞没对方的架势。安史一边由御史大夫严庄挂帅,严格约束部众不要轻易离开山头阵地。郭子仪也对发起仰攻有些信心不足,更期望用侧翼的安西军与回鹘人打开局面。因此在战役的初期,大部分人始终都在原地观望。
叛军自然希望对方贸然来攻,并因此派遣小队轻骑兵出阵挑战。但面对众多结成方阵的步兵,这些人马根本不足以撼动任何防线,反而在唐军的复合弓齐射下迅速败退。稍后,又有200名叛军骑兵前来叫阵,并成功吸引出一些官军骑兵迎战。但他们不经交手便选择逃跑,并吸引唐军追兵一起爬上山坡。郭子仪见状,也只能下令步兵立刻前进,免得因精锐武士牺牲而影响全军士气。
但当唐军爬至半坡,就遭到叛军阵线的猛烈阻击。尤其是在战线的两侧,都由安史方面部署的更多手,着重加强对朔方军侧翼士兵的投射压力。由于大部分唐军没有盾牌,只能在前排盾兵掩护下以手里的复合弓还击。但居高临下对方无疑在对射中握有先机,并可以轻松将箭矢越过前排重装部队的头顶,直接扎向后面的普通士兵。
结果,进攻者的阵势逐步由矩形转为梯形,并继续尝试以近战击对方。但已被远射火力削弱的两翼,根本顶不住高处对手的紧逼,进而让最当中的分队陷入被包夹的危险。郭子仪一贯谨小慎微,便命令朔方军立即下山,逐步同对方脱离接触。安史叛军也因为素质下降而不愿追赶,企图继续在山头等着官军来攻。
原计划配合夹攻的安西军也遇到了麻烦。配有马匹代步的他们,在迂回过程中突然和叛军的伏击分队遭遇。主将李嗣业立刻让士兵下马,并在山间同对方也陷入了混战。配合他们行动的回鹘骑兵,也无法在狭窄的复杂地形上发挥全部实力,只能依单兵战力与对方血拼到底。但两拨人马毕竟都更加战,逐步将同样缺乏准备的安史军逼退。
同时,位于正面战场的严庄也开始进行变阵。因为确信郭子仪的储备兵力已被牵制,他就用自己的预留骑兵和临时抽调来的精锐步兵,组成约3000人的迂回分队。准备从左翼进行一次小范围夹击,尝试截断唐军步兵的后路。这个举动也在朔方军中造成恐慌,不少人已准备调头逃跑。但郭子仪还是立刻派出了留在自己身边的回鹘骑兵,瞬间挡住了安史方面的临时纵队。在血腥而短促的厮中,回鹘人的马上技巧经受住了考验,更好的马匹与单兵装备也使自己如虎添翼。最终,那些企图抄后路的叛军几乎是被他们全部绝。
当李嗣业的安西军终于击溃对手,就迅速从后方威逼安史军的主力阵线。策马冲锋的回鹘人一马当先,在冲锋扬起的尘埃中出利箭。早先在香积寺就领教过他们实力的叛军,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而士气大跌。大部分人在混乱中一哄而散,争先恐后的想要立即逃离战场。山下的郭子仪目睹此景,重新让朔方军上山攻击,并让悍将仆固怀恩带着刚刚立下大功的回鹘人前出追击。由于战场后方是山地,所有安史步兵很难立刻找到出路,只能任由追击的官军大肆屠戮。
身居高位的严庄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局面,带着主要将领与残余骑兵撤离,几乎是头也不回的奔回洛阳。一直留在城中坐镇的安旭庆,也意识到洛阳无险可守,直接渡河逃亡邺城。唐军在完成追之余,也顺利拿下了几乎没有遭到的东都。也顺便为官军留下了很多来不及搬走的府库和财产。
然而,为了弥补自己先前在长安的食言,李俶等人默许回鹘骑兵以搜刮战利品的形式获得补偿。这些原骑兵便率先入城,并用3天时间将洛阳扫荡一空。但在唐朝贵胄们看来,东都的存量物资并不重要,打通运河本身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直到皇子拿出10000匹绸缎赎城,这场浩劫才被叫停。
不过,陕州之战终究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性战役。当年由安禄山亲自制定的直捣中心策略,已随着洛阳的光复而彻底破产。唐朝方面也成功的将江南、巴蜀、关中、河西和河套等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对安史集团的战略之势。至于遭到连续失败的安旭庆,也已经在内部失去了他人信赖,很快就将遭到老臣史思明的清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