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燕王、齐王的案子,固然很残酷,但这并不是斗争的极限。没有最残酷,只有更残酷。更残酷的是哪个呢?汉武帝时期有一桩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和这件案子的离奇、残酷起来,燕王和齐王这样的案子就根本不算什么。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淮南王刘安谋反这件事,可以追溯到上两代人的恩怨。刘安的父亲刘长,是刘邦的,历史上称为准南厉王。刘长的母亲原先是赵王张敖的侍妾,被张敖献给刘邦。后来受张敖谋反案的牵连,投进,当时正怀着刘长。主管官吏当然就把这事报告给刘邦。结果“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史记》卷百十八《准南衡山列传》),刘邦正在气头上,没搭理这件事。

  大家注意,同一句话,《史记》里是“未理厉王母”,《汉书》加了一个字“未及理厉王母”,刘邦不是不理,而是没来得及理。班固又用这么一个字,替刘邦辩护。刘邦对这事没有正面回复,刘长的扇扇又去托辟阳侯审食其,想通过审食其走吕后的门路,把这娘俩救下来。结果呢,吕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嫉妒,又是个怀了刘邦孩子的,不肯援手。审食其看吕后是这态度,也就没再坚持。后来刘长的母亲在里把他生下来以后,就了。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人间慘剧呀。长大以后的刘长非常恨审食其。他认为审食其要是肯在当时多求求情说不定就不会死。到汉文帝时,刘长就趁着一次到长安朝现的机会,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刘长上门去找审食其,审食其当然得见。一见到审食其,刘长就把在袖子里面的铁锤拿出来,冲着审食其就是一锤子。史书上说刘长“力能扛期”,好家伙,这一锤子下去,审食其那是准死不能活。光天化之下,刺朝廷勋臣,是死罪。

  但一来汉文帝怜悯他的身世,是为自己屈死的母亲,其志可哀。二来,汉文帝觉得他毕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邦一共八个,到这时侯,就只剩他们哥俩了。念在这个情分上,汉文帝也不心治他,最终故免了他。但刘长回到封国以后越来越跋扈,所有仪制气派,都拟天子。审食其,汉文帝能容,现在处处要眼天子别苗头,汉文帝能不能容,这就很微妙了果然,没过几年,刘长就因谋反罪被告发。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汉文帝把刘长召到长安,让大臣们讨论怎么处置。大臣们的结论是要处死。汉文帝说,我还是不心他,但要惩戒他一下。于是废了刘长的王位,把他发配到地势偏远、查夷杂处的蜀郡严道县。一路上,可不能再用诸侯王的排场,而是用有雄盖的小车,一个具一个具依次传送。刘长这么骄贵的人,哪受得了这个屈,就在路上绝食而死了。关于这件事,(史记》记载了一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楽尚可春,兄弟二入不能相容。quot;

  《史记》卷一百十八《准南衡山列传》从“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句话里,大家能辩出什么味道?汉文帝的像官方记载所描述的那么宽厚仁吗?刘长的死的完全是由于他骄纵不法,答由自取吗?更关键的是刘长的谋反罪名的成立吗?即便刘长谋反罪名的成立,他当年系审食其,这么大的错,汉文帝为什么不及时处罚以示警戒,而是一味宽容、放纵?这使得刘长胆子越来越大,直到不可收拾。至少汉文帝作为哥哥,没有尽到教导的义务。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如果我们再猜得险一点,当时刘邦的,除汉文帝外,刘长是唯一在世的。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刘长是汉文帝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汉文帝是不是久有除掉列长之心,故意放纵他犯错,等他恶贯满盈之际,名正言顺地拿掉他?这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灭他的弟弟太叔段,用的就是这种欲摘故纵的手法。郑庄公放纵太叔段为所欲为,直到所有人都厌恶太叔段,然后一举消灭他。不是我跟你过不去,而是你自己找死。

  其实郑庄公的手段非常阴险。汉文帝是不是在学郑庄公?司马迁对这件事一定有看法,虽然没明说,但他在《史记》里记载了这,让我们浮想联。很显然班固也意识到这点。《汉书》在写到刘长这件事时,就《史记》多出一个情节,花很长的篇幅保留了将军薄昭写给刘长的一封信。信里面,薄昭苦口婆心,千言万语,劝告刘长要该虚谨慎,痛改非。薄昭是谁?汉文帝的同。为什么给刘长写这封信?是汉文帝让他写的。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班固在《汉书》里面加这么一段,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打消读者对汉文常的猜疑。这封信表明,汉文帝在教育刘长这个问题上,很花心思,可是刘长自己不听。他最后犯这事,能怪汉文帝吗?这是《史记》和《汉书》的又ー个重要区别。列长死后,汉文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就把刘长的几个封为王,其中一个刘安,继承了刘长准南王的封号。但准南王这个封号似乎是被下了魔咒。父亲刘长死在谋反这个问题上,刘安在汉武帝时,又被人告发反。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惊天大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更有趣的是,对于刘安谋反这样一桩轰动一时的大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的解读大不一样。刘安谋反的罪名到底实不实,这件案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三位史学家的理解差别非常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