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这个诸侯国不是西周分封的,却是正华夏人后裔?

  春秋时期这个诸侯国不是西周分封的,却是正华夏人后裔?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对于春秋时期的五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史书上也有很多说法,目前学术界采用的两种说法是《史记》和《荀子》两本书中的记载,《史记索隐》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对于齐国、宋国、晋国、秦国这四个国家我们都很熟悉,史书中也有关于这四个国家分封的记载,但对于处于南部地区的楚国、吴国、越国,我们虽熟悉,却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仿佛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尤其是吴越两国,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让人感觉好奇怪。而且的四国的国君都是公,唯有楚国、吴国、越国三个国家的国君称王,要知道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存在的,但是这三个国家敢于僭越,他们到底什么来头?

  越国其实是有资历称王的,虽然在《周礼》看来也是僭越,但越国本来就不是周天子分封的,所以越国想怎么称呼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只不过越国是想参与中原诸侯国的争霸罢了。

  越国不是周天子分封的

  对于中原的诸侯国来说,当时的楚国、越国、吴国已经属于了,但是如果往前追溯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本来都是一家人。

  越国的前身是古时候quot;于越部落quot;,这个于越看起来像是少数民族,其实不是,追溯到部落联盟时期的话,那都是一家人,于越是大禹的后代。大家对于大禹治水都不陌生,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舜老了以后,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赏有功的人,大禹死后就葬在这里,号曰大禹陵。

春秋时期这个诸侯国不是西周分封的,却是正华夏人后裔?

  大禹死后,大禹的启建立了夏朝,成为第一个家天下的朝代,国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但是大禹陵却在会稽山附近。到了少康时,为方便大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少康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
一是为了守护大禹王陵,二是为了帮夏朝镇守边疆。直到夏朝灭亡,越地也一直在传承。到了商朝时期,殷商已经将越地当成了部落小国。

  《周书·王会》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这里说的越沤其实就是越国,伊尹要求越国要来朝贡商朝的,可见越国文明的发展与中原地方并不同步,因为越国一直保留着断发文身的传,这在中原是不允许的,这也是中原诸侯国看不上吴越楚的原因。

  周灭商,越国作为一个部落国家一直存在,只是不受周天子直接管辖,可能只是朝贡的关系,而到了春秋时期,越国也有实力参与中原的争霸,才渐渐被诸侯国重视。从这里看出,越国虽属于春秋时期的争霸国家,但其实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因此称王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越国是华夏人的正后裔

  说起这个华夏后裔,事关血,现代已经不能绝对的说谁就是纯种的华夏人,但是在当时还是较容易界定的,其实夏商当时活动的区域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严格的来说西周发源地西岐在夏商时期都属于边远山区,虽说史书加载周也是皇帝的后代,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和边境的人民融合了,尤其是到尧舜禹时期,周已经在西岐有方国了。

  而越国就不一样了,越国是大禹的后代少康的,而且大禹也是在会稽山会见诸侯的,说明当时华夏的活动范围已经到了江浙一代,而无余及其后代是华夏的正后裔。

  之所以出现断发文身的现象,其实是文化隔离导致的,由于自然条件原因,越国与中原交流较少,因此发展出了自己特的文化,从吴越两国君主的名字来看,更接近于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在部落联盟时期,华夏的称呼都是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看起来像外国的地名,而吴越也是如此,有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这些跟当时的中原已经不太一样了,这就是保留了黄帝时期的称谓叫法。

  当然如果说越国的国民都是正华夏人的话也是不严谨的,毕竟在夏朝同一时期,江浙地区就有良渚文化的存在,只能说越国国君是华夏的正后裔,西周还正。

  由于越国远离中原,所以对于越国早期的记载还是较简练的,《史记》和《越绝书》都记载无余传十余代以后,后代已经不能自立,从而成了编户之民,大禹陵的祭祀也就断绝了,直到无壬站出来,才重新成为越王,恢复了大禹的祭祀,而此时也已经到了春秋的前期,在无壬及后代的治理下,越国也逐渐强大,这才参与了与中原诸侯国的争霸,也是文化交流的开始。

  也就是说,说越国是突然冒出来的也是对的,毕竟中原对于边疆国家的记载较少,强大起来才被重视,而吴越参与争霸也是中原与江南融合的加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