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都是用大碗来喝的 古人的有那么能喝吗
古人的千杯不醉吗,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人爱喝酒,曹用杜康解忧,李白喝四斤酒照样写诗,陶渊明更是嗜酒如命。最厉害的要属武松了,一连喝了十八碗,还打死了一只老虎。您看,这古人,动不动就是一顿喝,好像还千杯不醉的样子,那他们的这么能喝吗?
首先我们要探究一下白酒的由来
传说在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杜康的人,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可是,粮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储在山洞里,山洞阴暗潮湿,时间一久,粮食全部腐烂了。杜康见状,开始苦思冥想储粮的方法。这一天,杜康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了几棵枯死的大树,只剩下粗大空荡的树干。杜康灵机一动,把粮食全部倒进了干燥的树干里。过了一段时间,杜康来到树林里查看粮食,他惊奇地发现:储粮的枯树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他连忙走近看个究竟:原来盛粮的树干开了几条缝,由里向外不断渗水。看来,这些动物是舔吃了这水才躺倒的。可这究竟是什么水呢,杜康凑过去一闻,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不禁尝了几口这浓香水,顿觉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
古时候白酒的普遍度数
我相信咱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说的是武松连喝十八碗白酒硬闯景阳冈,顺带脚还把老虎给打死了。这碗可不像如今我们酒桌上摆的小酒盅,古时候一碗的容量少说也得200毫升,十八碗这就是3600毫升。按照咱们现在人的酒量能喝一斤半白酒那就是能喝的了,3600毫升得有七斤左右了,这简直不是一个量级的。更重要的是这酒叫“三碗不过岗”,啥意思?就是说一般人喝三碗,必醉,根本就走不动了,更别提过岗了,那么我们就来考证一下,这酒多少度?
在我国古时候,酿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在先秦时代酿酒的技术就一直在发展。到了汉代人们多以麦为原料,酒曲为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酿酒技术发展到唐朝以后开始出现以大米为原料的新工艺,由曲母培养红曲,酿出来的酒水香甜可口。但是重点来了,这种酒水的度数仅有7、8度左右,这种形式的“白酒”和如今人们所喝的白酒简直是两种口感,两种味道,这也仅仅只是啤酒高了几度而已;2003年西安北郊发掘的汉墓出土的原酒经过有关机构检测,酒精含量在0.10%到0.14%,按照每50年挥发等原因耗减10%的酒精的一般规律,可以推算汉酒的酒精度在4%左右,这可以说是相当低的。
一般大口喝酒,几坛不醉的,多数都是在北宋以前,如,在景阳冈上喝18碗酒的武松,是北宋的。如既是“酒鬼”又是“诗仙”的李白
唐朝人。这是因为在之前的酿酒技术下,酒的度数较低,可以大碗喝。这样一方面是显得豪爽,另外本身酒度低,再小口喝就没意思了。如一次让你喝一小酒盅的啤酒,会是什么感觉?
到了宋朝酿酒技术再次进化,人们开始根据四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酒曲,春冬酿造周期长而秋夏周期短。但是此类酒水酒由于过滤技术的缺陷导致其看起来有些浑浊,不过较亲民,所以影视剧以及小说中英雄好汉豪饮的酒就是这一类的酒水。
当然了有亲民的就有贵族专享的,当时皇家贵族所喝的是另一种工艺的“清酒”。此类酒水都在冬夏两季酿熟,然后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酵使酒水变得清澈,其度数和“浊酒”相略高一些。但是没有残渣口感更好一些,但是就像我上面所说的这类的酒水就不是很亲民,平常的老百姓喝不起,都是地主豪绅、达官贵人宴席上的珍品。但是无论是“浊酒”还是“清酒”度数也就在15都上下,没有超过20度的。
现在的白酒多为蒸馏酒,刚蒸馏出的白酒(原泡子)大概有七十度左右,这样的酒太烈不适宜直接饮用,因此需要工艺勾兑,市面上卖的白酒基本都是40-50度之间的度数;如果普通老百姓再去景阳冈的话,那可就是正的3碗不过岗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