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一斤为什么会等于十六两 此事还和秦始皇有一定的关系

  还不知道:一斤等于十六两的网友们,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称重量早已经完全电子化了。但这在过去,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事。特别是秦大帝一了六国之时,面对着破碎江山,百废待兴。尤其是文字、度量衡、钱币等常多用之工具,因为不同国家不同规则,让国家秩序根本无从谈起。于是,秦大帝上演了一场历史前所未有的一之举。

古时候一斤为什么会等于十六两 此事还和秦始皇有一定的关系

  一斤等于十六两,是起源于秦朝的衡器制度,它的设计有讲究

  秦大帝要一的事当然很多,而这其中便包括了衡器的标准。所谓衡器,用白话来说就是重量的计算工具。毕竟,要兴起,百姓要生存,都离不开生意经。哪怕是种田呢,打下的粮食不也要称重嘛。

  于是,秦大帝指令丞相李斯去搞定度量衡问题的换算方法。李斯较能干,开始的时候,他三下五除二,用十进制将体积、长度给搞定了。如1尺=10寸、1斗=10升,以此类推,用起来还是较方便的。

  但到了重量这件事上,李斯为达到正的公平,他经过非常多面的调查,并且加入了实验的数据,最终将衡制单位确定为:铢、两、斤、钧、石,而且衡制也完全打破了十进制的“度、量”制,从而得到全面细化。

古时候一斤为什么会等于十六两 此事还和秦始皇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李斯将一两分为二十四铢,即1两=24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些东西是非常金贵的,而有些东西又必须要特别精准,如黄金、药材之类,那就是绝对不能差距太大的。所以,一两必须细化为二十四铢,这样在使用时就可以供人们用半两、三分之一两、四分之一两等以此类推。

  其次,李斯规定一斤为十六两,即1斤=16两。这也是有说法的,当时的天平相对简易,通常人们使用斤时就是以2的四次方为主。如此一来,一斤等于十六两就变成了十六进制,从而也形成了古人所说的半斤等于八两的说法。

  另外,李斯按士兵口粮的计算方法,将一钧定为三十斤,即1钧=30斤。据说当时人们将一个月分为四周,一个士兵一周的口粮便是30斤。李斯也是够能实物利用了,这倒省去当时的计算麻烦了。

  最后,一石等于四钧(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石”应该读为dan,而不能读shi)即1石=4钧。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一个士兵,一个月一石粮食。反正古时候有一个好处,重量单位都不是很大,石已经可以满足当时重量使用所需的最大量了。

  通过这些就可以看出来,古人制定重量单位时是有着很深入的生活了解的。至于传说的秦大帝要求李斯“天下公平”为十六画,于是李斯就顺水推舟定了个十六进制的一斤等于十六两,这实在有点太儿戏。秦大帝作为一六国的威严风范之帝,是万万不能容许手下如此不重视自己千秋大业的。

古时候一斤为什么会等于十六两 此事还和秦始皇有一定的关系

  十六金星秤中所包含的学问,连天上星宿都被对号入座了,古人要的就是个安心

  既然知道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的古时候重量单位换算,那我们就不妨再多了解一下那时生意人最常用的十六金星秤。所谓十六金星秤,直白点讲,就是古时候的杆秤。

  那古时候的杆秤与新时代的杆秤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不怎么高级,但有必要普及一下,那就是古秤为十六两一斤,而新秤则是十两一斤,虽然它们长得都差不多,但若看错了,那差的可就远了。

  还说这十六金星秤,这是秦大帝一了重量单位之后的产物,它天平方便,而且更精准。不仅如此,对杆秤上的十六颗星也有着非常高大上的涵义:取自南北斗共十三颗星,外加福、禄、寿三颗,总计十六星,一两就是一颗星。

  据说古时候做秤是一件非常讲究公德的事业,较准方面要求极严,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所以,秤上的福、禄、寿星又被视为天、地、良心,有它为证此秤的标准与公正性。

  古人也非常信奉这种说法,在他们眼里,做生意也好,秤重量也罢,那是实锤作。如果有人敢在秤上做手脚,说法就大了:差一两,福不全;少二两,禄折损;扣三两,你就别想得到福、禄、寿这样的福报了。看人家古人,咒人不带一点脏字,让你自己心里就先过不去了,水平是高。

古时候一斤为什么会等于十六两 此事还和秦始皇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十六两制是李斯定下的不假,但十六两金星秤就与他无关了,至于是谁,一时还不好说,反正我们记住它包含的意义是古人智慧、哲学的汇总,这就足够了。

  其实对于为什么重量单位是十六两制,古人也有另外的说法:这是四时与四方的相乘,也就是春、夏、秋、冬与东、西、南、北的总体呈现,代表了这样的结果为所有时空都能被接受的意思。

  这种说法感觉确实高大上很多,但古人十六两制的金星秤用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新秤出现,也就是十进制的重量单位一之后才被取代。所以,十六两金星秤到底是谁发明的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要了解这其中所寄予的期望与古人淳朴的“公平”意识,那便是对十六金星秤最好的认同了吧。

古时候一斤为什么会等于十六两 此事还和秦始皇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就我们现在所讲的秆秤来说,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它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多年了,特别是在城市当中,这样的秆秤实在难觅其踪。今天,我们讲秆秤也好,讲十六两制也罢,事实上都是追求一种历史态度。因为它本身的使用意义已经没有了,只有它所留给我们的有关“公平”的追求态度才是最的本质,这值得我们一直追求并铭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