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山海关,李自成为什么在此战役中败给了吴三桂?
烽火山海关,李自成为什么在此战役中败给了吴三桂?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一片石激战后,李自成溃退北京,而吴三桂成功向多尔衮递交”投名状“。此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路溃败,退山西、败陕西、最终亡于湖北。李自成身死国灭,天下形势骤变,原本金、大顺、大明三股大势力的角逐,最终演变成大清和南明的对决。
可以说,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爆发的战役,对其后满清入关,进而一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
这场影响中国数百年进程的战役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两大主角,在这场角逐中又都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呢?本文就这一事件稍作分析!
战前形势
1.满清
1643年(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皇太极驾崩,福临即位,由于新帝年幼,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多尔衮欲进军关内,争夺天下,遂起满、蒙、汉八旗兵十余万,离盛京(今沈阳),开始西征,但进展缓慢。
2.吴三桂明军
1644年,李自成骤然突入河北,逼临京师。3月14,崇祯下令,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令率兵进京勤王。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但此时局势已经彻底崩坏。18,崇祯吊死煤山。临终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朕,勿伤百姓一人。”
吴三桂率军5万(吴三桂关宁铁骑4万,山海关总兵高第部1万)来援,16抵达山海关抵达,20行至丰润,突闻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而亡,遂掉转马头,回驻山海关,再做考量。
3.大顺军
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寇京师,顺军所向披靡,京师附近各驻军纷纷投降。3月19,京师陷落。此时大顺占据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五省,又经营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安徽、江苏一部分。拥兵百万,战将无数,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方势力。
山海关突变
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后,李自成多次派人对其进行赏赐,让其父吴襄及降将写信劝降,并封其为平西侯;吴三桂决意投降李自成,遂将山海关交给李自成派来的降将唐通,自己率军进京入见李自成,书载“所部之众西行赴降”。
行至路上,吴三桂惊闻其父吴襄被拷打,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阵营的二号人物刘宗敏霸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回师袭关,再占山海关,并唐通。唐通求援,李自成不以为意,并不召见刘宗敏等大将商议,仍旧只是派兵驰援而已。且大臣李岩上书:不必兴师,只需遣官招抚,封侯拜爵。则一之基可成,而干戈之乱可息。
李自成不上心,吴三桂却铁了心要反。于是吴三桂率兵相继击败来援各军,4月12,吴三桂大发檄文,遍布京师周围,”约士民缟素复仇“。此时吴三桂已经重新拾起为崇祯报仇的大旗,誓与大顺为敌了。
到此时,李自成才感到事情的严重,但是,已经晚了。4月13,李自成率军亲征吴三桂。至于李自成究竟率领多少军队,至今是个谜。明臣查继佐所著《罪惟录》载”兵六万“;《燕都记》说率兵五万;《吴三桂纪略》记“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载”十余万#039;;而《明史》流贼列传“率兵二十万”;李自成所率之兵大概10多万较为妥当。《明史》称李自成为贼,想必有所夸大其兵力,而其余所记6万、7万也有可疑,根据记载吴三桂降唐通兵“约2万”。
考虑到吴三桂本部兵4万,高第兵1万,又征募数千,加上唐通部降兵,除去战损也应有6、7万左右,李自成亲自征伐,必然不会带的兵吴三桂的少。况且,根据记载,李自成与吴三桂交战时,多次进行,由此可见兵力必不会少于吴三桂,因此说李自成部6、7万不可信。
听闻李自成亲自带兵来讨,吴三桂惊惧,与当地士绅商议对策,当地士绅皆劝其死战,并主动为吴三桂招募兵卒,提供粮钱财,犒劳将士,歃血为誓,一致决心与李自成死战。
不仅如此,士绅们还主动请求“东乞王师”“西说贼缓师”。意思就是士绅们去向东请求王师来援助(王师指清兵),而另外再派人去向西给李自成军使绊子,李自成因此事果然在路上耽误了几天,为吴三桂等来清军赢得了时间。
此时多尔衮早已听说大明京师陷落,崇祯自缢,于是在洪承畴的建议下,快马疾风,铁骑奔驰南下,开往边关。路上接到吴三桂来信,多尔衮更加心花怒放,让吴三桂探听山海关局势,待吴三桂书信再至,多尔衮率军连夜南下,驰援山海,据记载,“三桂催促急,清兵夜疾驰200里。”清兵连续强行军,从4月9出发,最终于4月21晚抵达山海关外。
至于吴三桂是战前降清,还是在交战现场投降,至今仍不确定。史料记载,吴三桂求助时称:满汉合兵以抵都门,再灭流寇于宫廷。(可见吴三桂此时并未提出降清),此时多尔衮知道吴三桂情急,想要招降,无意合兵。另有记载称,交战时,吴三桂木难支,遂亲自向多尔衮求助,多尔衮令吴三桂当场剃发,吴三桂至此才正式降清。
交兵
而李自成军在21就已经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交战,石河之战爆发,战况非常激烈,吴三桂一部投降,余下各军也伤亡极大。探知大顺军战斗力强悍,不易对付后,多尔衮决定慎重出兵。
22,吴三桂军与李自成军再次交战,多尔衮按兵不动,率清军在远方欢喜岭观战。史载:
(一)贼知边兵劲,成败待此一决,驱其众死斗。三桂悉锐而出,无不以一当十,伤过半……三面受敌,我兵东西驰突,贼众亦左萦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自成按辔冈上,见有骑兵出三桂旁突阵而入者,自成麾后军益进。骑兵锐甚,所至莫当。自成策马走,诸贼畏令严,未敢退。忽尘开,见辫而甲者,咸惊呼曰:满兵来矣。拉然崩溃。
(二)是,战初合,满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昧,三桂军几不支。满兵乃分左右翼鼓勇而前,以逸击劳,遂大克捷,阵斩贼大帅十五人,贼兵数万,夺军资无算。自成溃败,奔至永平,使降臣张若麟诣三桂军议和。
可见,在与李自成的交战中,吴三桂军面临着被击败的危险,已经再难支持。多尔衮见两军疲惫,这才指挥满清兵突入阵中,此时大顺军尚可一战,直到看见突来骑兵为剃发留辫的清兵,才知道是援军,肝胆俱,因此溃败。
大顺军被击败,损失惨重,尤其精锐,更是损失殆尽。惨到“自成回京,面蓬目垢,从骑七千,步兵殆尽”“部卒且尽,伤骑兵过半,所选骁锋战将莫不尽伤”,可见,此战李自成元气大伤。从此后,在面对吴三桂和满清兵时多是一触即溃,纵使李自成多次不甘于失败的耻辱,集结兵力,却毫无成效。
吴三桂和满清合兵后,兵势甚锐,谈迁国榷中称:“三桂精骑兵五千俱敢战,为建州(指代清兵)所畏,至是合,势益张:。可见,吴三桂在投清朝后,俨然已经成为满清进攻华夏大地的最强悍的一支军队。
李自成大顺军在甲申关门之变中,不仅对吴三桂不够重视,导致吴三桂投降清朝,甚至丝毫未意识到已经南下山海关的清兵来临,因而未做任何防备。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军队等大顺军高层,在占领北京后,认为天下已得,江南可传檄而定,并且忽略了此时已经占据整个辽东地区,且战斗力强悍的满清政权就在眼前的现实。
在大顺军的意识中,认为大顺的敌人是明王朝,而当明朝覆灭后,就认为自己与满清无冤无仇,自然不会是敌人,因而,大顺军在北部的防御差了明朝好几个层次,所派的少数将领尽皆为明降将,如唐通、白广恩、张若麟等,都是新降之人。大顺军的骁勇将领却一个都未派遣。这足以说明大顺对满清存在认识上的严重错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