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凿壁偷光rdquo;的那个小孩,长大后当上丞相却成,你怎么看?

  “凿壁偷光”的那个小孩,长大后当上丞相却成,你怎么看?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国古时候有很多劝人发奋读书的文章,同时还有着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人物与事迹,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说的是古人们为了激励自己发奋读书,用尽各种方法去延长自己的学习时间,为了避免因为精力不济而碎觉,就将头发悬在房梁上、用锥子刺大腿。

  为了能够使用晚上的时间,做到夜以继的学习,但是又因为家穷而买不起蜡烛,从而将萤火虫聚在一起来照明,借着大雪发射的光来读书,古人们为了多读书可以说的是费尽了心思,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与家匡衡,他为了能够在晚上读书,把自己家的墙壁都给凿穿以此来借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留下了凿壁偷光的千古佳话。

  匡衡家里本来是世代务农,但他却天生体现出了对于学习的热爱,极为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的缘故,白天他并没有机会读书,因为必须得帮助家里干农活,所以他只能够晚上读书。但是晚上读书对匡衡来说也很难做到,因为家里并没有蜡烛,哪怕是有蜡烛父母也不可能同意给他使用。

ldquo;凿壁偷光rdquo;的那个小孩,长大后当上丞相却成,你怎么看?

  匡衡为了能够读书,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光源,他发现邻居家有蜡烛,从而凿穿了自己家的墙壁,来“借用”邻居家的光。当然我们知道仅仅凿开自己家的墙壁,大概率是借不到光的,匡衡极大可能把邻居家的墙壁也给凿了,不管怎么说,凭借着这种发奋苦读的精神,匡衡成功地拥有了精深的学问。

  中国古时候讲究“学而优则仕”,虽然汉朝时候还没有科举制,但是人们也已经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学问去做官,匡衡也正是因为对于《诗经》的深入理解,而在朝野之间享有盛名,在民间更是有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流传。

  意思就是不懂《诗经》就请匡衡来解说,听他解说《诗经》能够让人心情舒畅,可见匡衡的名气之大,甚至于当时的太子刘奭也听说了他的名气,特意请他入东宫为自己讲《诗经》,在听完以后就极为佩服,认定匡衡确实是一个具有着高超才华的人。

  等到刘奭继位成为汉元帝以后,受到赏识的匡衡也一路高升,在公元前36年更是成为了代丞相,被封为安乐侯,赏赐给他三十一万亩的侯国封地,后来又成为了丞相。匡衡之所以能够凭借深谙《诗经》而成为丞相,原因与汉朝时候律法不完备有关,因为律法不完备,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经书典籍中去寻求规律,所以匡衡可以“因明经而位极人臣”。

ldquo;凿壁偷光rdquo;的那个小孩,长大后当上丞相却成,你怎么看?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那么匡衡的一生充满着正能量,围绕在他身上的都是立志、勤奋、刻苦、成功等等标签,但是他在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利用了地图的误差,多贪多占了四万多亩,被政敌揭发举报以后,匡衡因“专地盗土(非法占地)”而被免为庶人。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