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燕国在赵国背后捅了三刀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秦国一方面兵临邯郸城下,一方面约燕国出兵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燕武成王终于沉不住气,他趁机策反赵国武垣令傅豹,并在武垣集结兵力,厉兵秣马,大有与秦军形成东西夹攻,灭亡赵国之势。

  面对燕国趁火打劫的行动,赵国根本没有兵力去收复武垣,况且一座城池的得失,相长平之战的损失,对赵国来说也算不上什么,赵孝成王也就咬牙切齿了。

  公元前256年,邯郸之战结束后一年。秦国王龁率军攻克赵国二十几个县,斩首九万军民!

  秦国的盟友燕国,又在背后捅了赵国一刀,攻占赵国的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此时的燕国,是新国君燕孝王即位的第二年。

  赵孝成王气吞声,压住火气,赵军没有实力双线开战。

  公元前251年,担任赵国相国近四十年的平原君去世,赵国立刻少了一位栋梁之才。

  平原君死后,邯郸来了一位来吊丧的不速之客,他就是燕国的相国栗腹。栗腹借吊丧之名来邯郸,实际上是来刺探赵国的军情。

  栗腹与他的幕僚沿途观察地形和人气,他们发现赵国尽是妇孺,民间几乎没有成年男子,就连军队中也是老弱众多。

  很快栗腹回到燕国,立即向燕王喜禀报:“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现在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大王可趁此机会大举攻赵!”

  燕王喜,是一位即位不到四年的年轻国君,他的父亲燕孝王在位只有三年。燕王喜接手的燕国,是他的祖父燕武成王留下的大好基业。

  过去几十年,燕国出过两位伟大的国君,燕昭王和燕武成王。燕昭王开辟上谷、渔阳等郡,将燕国领土大幅北扩,而且一度南下攻占齐国领土。而燕武成王,则继续向辽东扩张,向东胡拓地千里,将燕国的疆域定鼎为大国。

  燕王喜接手的燕国,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燕国,疆土之广,兵锋之盛,都是前所未有。

  翻开燕国的历史,其实除了五国伐齐这一次,时候几乎从来不胜齐国、赵国,甚至中山国,这也是令燕国非常尴尬的事情。

  燕王喜即位虽然只有三年多,但是他知道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自然明白这是抖擞精神,改写历史,重振祖宗雄风的大好时机。

  燕王喜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雄赳赳气昂昂开往赵国。大军旌旗蔽野,气腾空,人人决心踏平赵土,大拓燕疆。

  二、赵国第一击,廉颇封侯

  为了让赵国顾此失彼,燕国大军兵分两路,其中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

  这是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第三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前两次在秦国拖住赵力的情况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获都不大。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灭亡赵国的志向。

  正如燕国人所料,赵国能够出动的野战军,只有区区数万人,以这样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抗衡六十万燕军的。赵孝成王下诏,全国范围征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岁以上,都必须应征入伍。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那几年时间已经数次征兵,因此这次再征兵员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赵国一共募集了十三万军队,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赵军的新兵来不及训练,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到来,他们只要到战场上去锤炼了。燕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开拔过来。

  燕国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南下赵国,兵锋直指邯郸。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走赵国代郡,目标是赵国太原郡的晋阳。燕军上下心气很高,试图将赵国新旧两个都城一锅端。

  燕军的这种战术,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燕军兵分两路后,人数太多不利于筹的弱点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赵军人数少不能分兵两路的弱点则暴露无遗。

  栗腹本是齐国人,后辅佐燕王多年,包括燕国攻入齐国、破东胡等千秋功业,都有他幕后策划的功劳,动兵之初的确能看出来他的过人之处。

  赵国方面,首席大将廉颇,自长平之战被换将,后来一直没有机会领赵国大军。这次廉颇老将军临危受命,他出人意表,将十三万赵军分为两组,分头迎战燕军。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十三万赵军,迎战任何一个方向的燕军,兵力都捉襟见肘,何况还要拆分为两路,这不是要让燕军各个击破吗?

  不过赵孝成王并不反对廉颇的决定,用人不疑,必须如此。廉颇的标签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这个怎么打都处于兵力劣势的战争中,或许廉颇的勇气,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廉颇如此分配十三万赵军,自己领八万,北上迎击栗腹的四十万燕军主力。将军乐乘兵五万,从太原郡出发,到代郡迎战卿秦的二十万燕军。

  燕、赵的四路大军,很快就在邯郸以北的鄗地,以及代郡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在鄗地,燕、赵两军遭遇。廉颇八万赵军遭遇二十五万燕军,可以说濒临绝境。

  在鄗地发生的这场战争,赵军死主将栗腹,燕军全面崩溃,赵军追亡逐北。由于是在赵国境内,逃窜的燕军如丧家之般四下逃亡,损失惨重。

  两天后,赵军大胜的消息传到代郡,此时乐乘正高筑营垒,准备与燕军打持久战,赵军上下得知廉颇军大胜,士气暴增。

  而燕军主将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不久之后廉颇的大军肯定会赶来,他自愧不如廉颇,这个仗没法打下去。

  卿秦胆战心惊,他下令连夜拔营撤退,可是乐乘怎能让燕军安然撤退。

  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五万赵军尾随二十万燕军,追着屁股打,卿秦运气不好,被赵军生擒。

  廉颇与乐乘,十三万破敌六十万,斩对方主帅栗腹,生擒卿秦,可谓战功赫赫。

  此战廉颇居功至伟,赵孝成王封其为信平君,意思是笃信而平和。

  三、赵国第二击,乐乘封侯

  公元前年,赵国大破燕国后一年,秦国发生了件大事,安国君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蹊跷地一命呜呼。那个曾经在赵国作为质子的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顺势登基,是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虽然位极人臣,但是秦国朝堂之中,排挤他的人不少,特别是秦中,像王龁这种宿将,根本不买吕不韦的面子。

  赵国利用秦国出现的短暂内耗期,做出非常积极的应对,出兵燕国,以避免将来与秦国开战之时,燕国又在背后捅上一刀。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此次出兵的大将人选,并非信平君廉颇,而是赵军的二号人物乐乘。赵孝成王为什么选择乐乘,因为乐乘提出一个天马行空的计划。

  按照乐乘的规划,第一步,赵军从太原郡出发,途经代郡,攻打燕国最西部的上谷郡。第二步,从邯郸出发,沿着黄河而下,攻克武阳东面若干城邑,控制北易水。如果两路赵军都成功,便能将武阳孤立起来。

  从地图上看,如果赵军按这个线路进军,必须得发动两场战争,而且深入燕国腹地。这一方案劳师袭远、乘险抵巇[xī],如果不是前一年赵军狂胜燕军,恐怕谁都会认为这样的进军方案是天方夜谭。

  正是由于赵军十三万大破燕军六十万,现在任何攻燕的方案,都可以摆上台面,乐乘这个方案虽然激进,但赵孝成王也点头同意了。

  于是乐乘领数万大军,从晋阳出发,风风火火开拔燕国。

  燕国在上谷郡的部署,不出乐乘所料,兵力非常单薄。这个郡主要是抵御匈奴入侵,匈奴人又不擅长攻城战,因此上谷郡的城防与中原相差距很大,兵员也捉襟见肘。燕国对于匈奴的态度,与赵国一样,以关门自守为主,尽量节省兵力。

  乐乘则是有备而来,投石车、床弩、云梯等大型器械一样不少,按照中原攻城战的标准对付燕国守军。

  燕国在上谷郡的部署,只有近赵国的逐鹿城防尚可,像怀安、宣化这等要塞,各不过两千人左右,城邑的守军则更少,怎能抵挡数万赵军的狂攻。不到三个月,上谷郡全境便宣告易主。

  乐乘拿下上谷郡,加固“10军都陉”西侧的防御,防止燕军反扑。“10军都陉”是太行八陉最北边的一条通道,燕国本来在“10军都陉”中建有居庸关,布有重兵,防范山上的游牧民族。后来燕国占据上谷郡,这“10军都陉”作为燕国内部一条通道,居庸关逐渐闲置。如今赵国控制上谷郡,“10军都陉”势必又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乐乘拿下上谷郡后,燕国也派重兵重修居庸关,打造防线。

  上谷这边战事稳定下来,乐乘回师邯郸补给,再领数万人出征。自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兵力便严重不足。与燕国的这场战争,本来要兵分两路,但是赵国缺兵少将,因此同一支军队先取上谷郡,回师后取得补给再沿黄河而下。

  燕国在燕赵边界的,是沿着南易水和北易水的立体防线,但是这两条防线也有侧重,越近武阳防御越强。

  乐乘军沿着黄河而下,最大限度避开燕军在两条大河沿线的抵御,顺利抵达北易水东北岸,达到燕国的“督亢之地”。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督亢之地”是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燕国向秦国献上的土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是“督亢之地”与赵国并不接壤,又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防御能力可想而知。

  乐乘的进兵路线,自然考虑到了这些状况,这才深入燕国,在“督亢之地”上夺取临乐、龙兑等城邑。随后乐乘趁势转身渡过唐河与北易水,将武阳以南的汾门城也拿下。

  完成以上这些兵无常势的作之后,乐乘才兵临燕国下都武阳城下。

  乐乘当然也不是要的攻打武阳,赵军也没有这个实力攻克武阳,而是通过这种方式震慑燕国,在谈判桌上捞足。

  回顾这次出兵,乐乘两次出击转战千里,对燕国各城邑防御水平和守将能力了如指掌,精准攻击燕国防线的薄弱环节,没有浪费一兵一卒在那些精兵强将把守的城邑上。可见这些年乐乘在研究燕国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乐乘建此大功,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

  四、赵国第三击,燕赵易地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派大将蒙骜攻打韩国,攻占韩国的成皋、荣阳两座大城,并连同原先周朝洛邑周边的土地,合建成三川郡。

  看到秦国大刀阔斧的行动,燕王喜又喜上眉梢。他派了一位叫蔡鸟的大臣去秦国,将北河间武垣及周边十座城邑献给秦相吕不韦,只求秦国出兵攻赵,燕国好再次背后捅刀。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北河间是燕齐争夺的缓冲区,五国伐齐时期,赵国从齐国取得北河间西南部的武垣。赵孝成王初期,田单代表赵国到武垣招募新兵,趁机攻克附近几座燕国小邑。邯郸之战后,燕国策反赵国武垣令,占据整个北河间。

  燕王喜将武垣送给吕不韦,用意是希望秦国重兵屯守,以阻止赵国进一步北犯燕国。

  赵孝成王怒火中烧,恨不得亲自领兵攻入燕国。当然赵孝成王不可能亲征,赵国将才挤挤,不用赵王亲自上阵。

  赵国的将军当中,对付燕国最有办法的,当属老将廉颇。这一年赵、魏组成联军,赵军由信平君廉颇领,两军向燕国进行报复。

  燕国以一国之力,根本不能抵抗赵国的强大火力,何况这次是赵魏联军,燕王喜怎么也欢喜不起来。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燕国来犯赵国是如何打败的?

  公元前247年,如坐针毡的燕王喜与赵孝成王签订“易地和约”,双方交换三座城池,赵魏退兵。

  燕国提出用北河间的葛、平舒,交换燕国占领的南易水与黄河以北的汾门、临乐、龙兑,此方案战前燕国只丢了北河间。赵国提出用临乐、龙兑,交换燕国的武阳和临易,此方案战前多了唐河以南的武阳、汾门、临易。

  经过一番拉锯谈判,赵国将汾门、临乐、龙兑三座城池割让给燕国,燕国将燕以武阳、葛、平舒三座城池割让给赵国。

  三换三,看似平等,其实大有玄机。

  燕国换回临乐、龙兑,保住了督亢之地,保全了蓟都之前这片缓冲地带,否则赵军渡过永定河便可直接威胁到燕国都城。

  燕国有两座都城,上都蓟城,下都武阳。上都蓟城是燕国旧都,当年燕昭王为了向中原发展,在上都蓟城的西南方向扩建下都武阳。武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城池,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都不如燕国下都武阳规模大。武阳像一头昂首挺胸的雄狮,傲然屹立在易水北岸,俾睨中原。

  武阳是燕国经略中原的指挥中心,也是燕国的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武阳的兴盛,正是当时燕国强盛的写照。燕国连武阳都割让,等于放弃进军中原,从此告别强国时代。

  对赵国而言,得到北河间的葛、平舒,就把吕不韦刚得到的武垣,等时机恰当就可以取之。赵国得到武阳后,可以从“10军都陉”、武阳、北河间三个方向攻击燕国,武阳居中指挥调度,地缘上对燕国形成压迫之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