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曾国藩不反清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中国近代第一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之所以存在感如此强,就是因为他不辱使命,帮助清廷剿灭了近30万的太平军,继而保住了大清江山,延续了清朝命脉。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平息叛乱。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力挽狂澜,在同治三年(1864年)7月攻灭了太平天国,全歼太平军。曾国藩本人也因为替朝廷立下了绝世奇功,被加封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当年八月,曾国藩主动奏请裁撤湘军00人,并马上获得朝廷批准。很多人纳闷:曾国藩当时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全军士气正旺,连弟弟曾国荃都劝他自立为王,为什么曾国藩就是不敢拥兵自重呢?

  很多人猜测了很多他不敢反叛清朝的原因:第一,曾国藩忌讳另外两位猛将——左宗棠、李鸿章,所以不敢轻举妄动;第二,湘军虽然说是有30万大军,但是能正被曾国藩所调用的也只有10万大军,所以不足以和整个清军对抗;第三,剿灭太平军后,朝廷对湘军不放心,派人严加监视湘军,稍有风吹动,便会下手。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上面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正弄懂曾国藩为什么手握精兵而不敢自立为王的原因,还需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为人,然后再做成客观的评价。琢磨君研读《曾国藩》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曾国藩不敢拥兵自重的三个实原因,分享给大家!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1、懂得感恩,

  曾国藩的祖父是个普通农民,由于大字不识,被一个秀才欺负了,于是他发誓要让子孙后代发奋读书,出人头地。但是曾国藩父亲天赋很一般,到了40岁才考上秀才,于是祖父将所有期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也的不负所望,21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举人,27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正式踏上仕途之路。曾国藩在京为官那段时间,深得伯乐(道光皇帝)的赏识,十年七次升迁,从一个从七品的小官(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升为正二品大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工、刑、吏部侍郎)。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所以在曾国藩看来,他是蒙受皇恩浩荡和祖上积德,心中满怀感恩之心,而无以报答,正如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所说:

  “格外之恩,非常之荣,将来为什么报称?惟有时时惶悚,思有补于万一而已。”(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孙学问肤浅,见识粗鄙,受君父之厚恩,乃祖宗之德荫,将来为什么为报?惟当竭力尽忠而已。”(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余蒙天恩,得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侄三次阈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而且,清朝还有一个诰封制度,即:对现任文武官员的祖父母或父母赠予爵位名号,而且是高一级的封赏。曾国藩每升迁一次,他家中的祖父母和父母都会爵位升级,曾国藩也会将相应的封赏衣服和官帽寄回家,这些朝廷的赏赐与恩泽都让曾家在当地很有面子和地位。所以说,不管是曾国藩和其家人都对道光皇帝感恩戴德。

  道光皇帝去世后,咸丰继位,而且咸丰皇帝继续赏识和重用曾国藩,不仅虚心接受了曾国藩在奏章《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的批评,而且升任曾国藩为刑部右侍郎。从道光皇帝到咸丰皇帝,都如此器重自己,于是曾国藩更加感恩戴德,誓死要为皇帝分忧艰难,肝脑涂地。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言:

  “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

  意思就是说:

  我自己所受的皇帝恩泽太深重了,官到了二品,不能不算尊贵;堂上大人则封赏了三代,子女又承荫任六品,不可谓不荣耀;假设在这种时候,再不尽忠直言,那还等什么时候进言呢?

  父亲每次家信,都教育我尽忠报国,不必挂念家里,我恭敬地体会父亲的教训,所以,以公而忘私,因国而忘家。今后,准备只略寄几百两银子,清还家里的旧债,便一心以国家大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到差使的念头,丝毫不挂在心上。

  由此可见,曾国藩打内心里感激清朝两位皇帝赏识和重用,又怎么敢欺君罔上,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呢?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2、求缺惜福,

  曾国藩饱读诗书,自幼就养成了“求缺惜福”的思维习惯,即:好事不能过头,过头了就会招致灾祸。所以,他每次获得上天好福气的时候,就让自己福分少一点,不求十全十美,甚至不惜舍财免灾。

  如说,他从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升为翰林院侍讲(从五品)后,就往家里寄去了1000两银子,而且告诉祖父说:其中600两用以家中还债,剩余400两用以馈赠亲友族人。曾国藩还向家人解释原因,说道:

  “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不知何如。”

  意思就是说:一是我家气运太盛了,不可以不格外小心,要注意持盈保泰的道理,旧账还尽,好处最全,恐怕盈到极点便转为亏损,留点债不还清,那虽美中不足,但也是处于乐处的办法;二是各亲戚家都穷,而年老的,现在不略加资助,以后不知怎么样。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还如,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六年仕途平平,六弟也参加乡试不中,家人都很忧愁,曾国藩反而觉得还高兴,他的解释是: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男毫无学识,而官至学士,频邀非分之弟,祖父母、父母皆康健,可谓盛极矣。”

  众所周知,物极必反,太满就会招致损失,位子太高容易遭致败亡,太阳当顶便会西落,月亮圆了就要残缺,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曾国藩自认为学识不够,但做官做到学士,还多次得到不该得的荣誉,家中祖父母、父母又都健康,可以说是盛极一时,就已经很知足。所以,他不敢谋求非分的荣宠,但求堂上大人睡眠饮食正常,全家平安,这就是最大的幸运!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通过列举《曾国藩家书》中的两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求缺惜福、盈亏平衡的思维已经深入他的内心,他不敢去奢求过分之想,只是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好人生境界,稳稳当当过完一生足矣。所以他不去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也是很好理解的!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3、不贪名利,

  曾国藩多次在家书中表示自己官至二品,已经很知足了,但愿能够告老还乡,照顾父母,以尽孝道。要知道,曾国藩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离开家乡,一直到咸丰二年(1852年),整整14年都身居京城,没有机会回家看望祖父母、父母和叔父母,而就是在这其间,他的祖母、祖父先后去世,他是悲痛万分,但也不敢和不能回去奔丧。

  在曾国藩看来,有得必有失,自己升官了,亲人却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而自己尽不到半点孝道,所以他宁愿舍弃官职,回家好好照顾父母,与兄弟姐妹团聚。但是自己又身在官场,身不由己,一切要听朝廷安排。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咸丰二年6月,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乡试正考官,准备借此机会与家人团聚,没想到途中听闻母亲去世,于是马上回家奔丧。正巧,洪秀全领导的太平运动爆发,朝廷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团练,用以剿灭太平军。于是乎,曾国藩从办团练到创办湘军,走上一条不归路,征战了10多年,直至最后完全平息太平运动。

  所以说,曾国藩的内心是不贪厚禄的,他只想安安心心过老百姓的子,但是大趋势和朝廷都不允许他那样做。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其次,曾国藩更是不贪钱财!

  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曾国藩写个弟弟的家书中,他说道: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从30岁后立志做圣人,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也发誓决不留钱财给子孙,多余的钱都用来孝敬父母,帮助亲戚朋友。而且曾国藩还说,如果自己退休后,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书,二是衣服,书要收在“利见斋”,大家可以一起看,但兄弟和后辈都不能私自拿取一本,衣服和诸位兄弟抓阄平分。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完人”曾国藩,他不亏是被人称之为圣人!所以说,曾国藩打内心都不贪名利,他也不想称王称帝,自然不敢也不想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了!

曾国藩手握数十万湘军精兵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拥兵反清朝

  以上就是琢磨君根据《曾国藩家书》,深入曾国藩思想内心,分析得出的曾国藩不敢自立为王的三个实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