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门有什么不解之缘?门之行为汤显祖带来了什么?
汤显祖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中描绘了门风光:“一领破袈裟,香山墺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生广州府香山墺多宝寺一个主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任满,祭宝于多宝寺菩萨前,不免迎接。”这里说的多宝寺,就是“大三巴”,当年葡萄牙来华传教建造。从中不难看出,汤显祖把参观过的门寺庙风景引用到自己的戏剧当中去,显示出高超的戏剧情节想像和架构能力,这在那个年代非常罕见。
需要指出的是,“三巴寺”与汤显祖所见所说的“三巴寺”并非一码事。现在,门的大三巴牌坊所在的三巴寺,奠基于1602年(万历三十年),全部完工还要更晚。汤显祖见到的三巴寺,应为圣保禄教堂(但也不是位于今大三巴牌坊处的圣保禄教堂)。再者,汤显祖对于佛学颇有研究,在《牡丹亭》中,他故意把门说成,洋教堂变为寺庙,圣保禄译成多宝寺,将士称为僧人和住持,实在是他高超的戏剧手法使然。
当年夏天,汤显祖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一路上阅尽赣州、梅岭、南雄、英德风光,到达广州。再从广州绕道罗浮、香山访友,顺道一游门。一次门自由行,放逐心灵,也许给了官场失意的汤显祖些许安慰。逗留不久,他便经由开平、阳江,登舟入海,再赶赴徐闻县就职。
这次不平凡的旅行,使汤显祖成为中国古时候著名作家中最早到过门的人之一,也使《牡丹亭》成为最早出现门风光的戏剧作品。而且他为之留下了四首七言绝句,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门历史及生活的生动的史料。四首诗中一、二首,题为《听香山译者》。香山即指香山岙,译者今称翻译,当时叫通事。由于译者为中国人,因此,他得以询问到很多门的情况。他应该看到葡萄牙人锦衣玉食、珠光宝气的奢侈,以及门土著衣衫不整、躬耕乞讨生活的不同生存状态;应该听到门民间实鲜活的语言,如“谒遇”中“番鬼”一词;更应该领略到门民情风俗,令其忧郁的心情为之一振。
汤显祖门之行对他的思想观念冲击也很大。本来是因为官场遭贬去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任职,满怀一腔热血无处倾诉,心里充满忧郁和不快,而门的繁荣景象、淳朴民风、旖旎风光,却使他诗兴大发:“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墙。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香岙逢贾胡》)。上述有些内容,在《牡丹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装。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听香山译者》其二)。这首诗写到娇媚如花的葡萄牙少女,虽然不失夸张而奇特,抒写出心中的喜悦之情,但是也流露出官场失意贬谪他乡的无奈。
汤翁与门的一段奇缘,无疑更加开拓了的国际文化视野,更加注重古今中外戏剧元素的包容与吸纳,进而发扬光大,演绎成为一座戏剧巅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