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天天带刀出门就不犯法吗 相并不是这样的
古人带刀出门不犯法吗,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事实上,古时候人一般不允许携带武器。但是佩剑的人的身份级别好像都还较高。必须要有“功名”或“许可证”,才可以光明正大地“佩剑”或“带刀”。当时佩剑之人,一是在官场,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三是有一定志向的。至于“(硬)弓”和“弩”(远程攻击武器),朝廷一直严厉禁止私人拥有。猎户也只能用“软弓”。
但是,两千余年的皇权时代里,多数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官府所拥有的武器,其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容易被民间获得,因此对武器的控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周朝时代对兵器的管制还是较松的,有史载民众可以贩卖,因为当时的农业还不算很发达,很多野人(区别于国都里的国人和国都附近的鄙人)依狩猎和采集生活,所以是他们的生存工具。
春秋战国这段特别的时期,没有看到有武器装备的说法。只是当时金属非常昂贵,平常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只有贵族阶层才有财力配剑。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官府对民间持有武器的反而非常宽松,我们看《史记》中孟尝君的门客冯驩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一个落魄的人,身配长剑浪迹天涯,在当时是个常态。。
秦王朝一天下以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毁天下兵器,筑成十二铜人。若此,则秦朝之时,随便提刀带剑在街上行走,应该很快会被当做乱抓起来。秦朝加强了对民间武器的管制,但陈胜、吴广等一帮子戍卒,照样能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倾覆了秦朝。像韩信这种没落贵族,穷得叮当响了还天天挎把剑在屁股后面的,应该当属特例。
汉承秦制,对武器的控制依然较严格。汉代将军绛侯周勃入狱后,尝尽了狱卒对他的,感慨道:“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这周大将军被人构陷入狱的罪名是什么呢?是“私阴兵”。
到了三国之时,中央政权被严重削弱,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起兵后,汉根本无力控制局势,只得任由自己招募乡勇,当时,平民出生的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随意在铁匠铺里,打自己称心如意的武器,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当然,这时是相对的乱世,武器泛滥也是情有可原的。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军事、文化都很辉煌的朝代,其兵器制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似乎佩剑,舞剑的风气很甚,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也时常剑不离身,喝了酒后,还得舞两下。
一舞剑器动四方
杜甫还专门写了《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并序》,“一舞剑器动四方”,写的何等雄浑豪迈!唐朝为何能跻身世界第一强国,我以为,尚武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连文人墨客都以舞剑为时尚,市井小民岂能不跟风?其实,唐皇朝对武器的控制依然非常严格,《唐律》就规定“甲弩、矛矟”不许私家拥有。
但到五代十国后,宋朝似乎没有了尚武之风,对武器控制较为宽松的宋代,也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宋朝是较奇怪的朝代,宁可花钱买安定,也不想打战,最终南北两宋,皆被相对野蛮民族所灭,可见,尚武精神是一定要有的。在开宝五年公布禁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这一禁令在后来多次被朝廷重申。但有一种除外,《宋会要辑稿》中提到一种“著裤刀”,即挂在裤子上的刀,也叫朴刀,因为人们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于是朴刀得以成为唯一的合法民间武器。
因此,在《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
不过从水浒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带把朴刀出门,是个蛮普通的事情,官似乎也不管。杨志卖刀居然可以插根就在大街上站,当时的他并未落,可见做的还是良人士的事情。当时恐怕卖把刀是政策允许的事情吧。
中国对武器管制最为的朝代,大家应该知道,那便是元朝。、南人只能十户共有一把菜刀,这是流传甚久的说法,多数人深信不疑。然而,据一些学者考证,此说法是后世人为了渲染元蒙治者残暴而编出来的故事。虽然这一说法现在没有确凿的书面史料来佐证,但元朝治者对武器的控制超过前朝却是不争的事实。
元朝律法规定:“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神庙仪仗,止以土木彩纸代之,用兵器者禁。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余悉禁之。诸持兵器者,禁之;为军者不禁。诸卖军器者,卖与应执把之人者不禁。诸民间有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
元代对民间武器的管制最为严格,既有历代治者防范百姓的共同缘由,也有蒙古人要防范人口占大多数的这一特殊原因。明、清两代对民间武器的管制政策,基本上承袭前朝,无非程度宽严有所差别而已。
清朝防范也是苛刻,大兴,平常人等想如唐朝那样酒后舞剑情形不大可能出现。
唯有明朝似乎对提刀佩剑没有很严格的禁止,但当时的风气对吟诗把酒舞剑不太感兴趣。对吟诗把酒抱女人更感兴趣。秦淮八艳,拥香卧玉。公子哥儿佩玉倒是蔚为时尚,佩剑就免了吧!
中国自秦朝以后,至建立,基本上可算“家天下”,整个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之私产,因此,这种产权属性,必然导致如黄宗羲所言:“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那么,面对众多对其江山觊觎的匹夫,皇家是怎样“摄缄縢,固扃鐍”,即将自家房屋的门锁做得更牢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严格对武器的管制,禁私兵。
以上,从历史发展来看,有的朝代是民间提刀带剑的,大部分朝代似乎也没有严格的,但是,有事没事整天腰上弄把剑,手上提把刀,也是怪累的。
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人士,一到某家酒店。“把剑在桌上一放,然后叫道‘小二,切三斤牛肉,来半斤好酒。’”,这种剧情在影视剧里演演倒是可以,现实中发生的概率还是较小的。
尽管历代王朝的治者为了保护被看成自家私产的花花江山,对民间武器采取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但若以今天的眼光来分析,其严格程度不但不能和这种古时候没有的现代武器的管制相提并论,甚至不上对热兵器时代伤力大为逊色的管制刀具的管理措施。以唐代为例,所管制的主要是当时属于重武器的、矛矟,而宋代,主要禁止首都的民户拥有武器。确保首都之安宁,这个理由很充分。
事实上,由于中国历代王朝疆域广阔,又加之交通、通信不便,官府对整个的控制,往往力不从心。武器管制的种种律令,多数时候是大打折扣的,官府顶多能在城镇里执行这类禁令。
武侠小说里那些大侠扛着大刀走在通衢大街之上,多半不可信。但在帝国有效控制的城池之外,民间尚有相当大的持有武器自由,至少官府并不能及时有效地民间人士拥有甚至铸造武器,否则的话,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也不可能在广西紫荆山中半公开地锻造武器。我们今天看《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常能看到好汉们佩带刀剑行走江湖,而鲁智深这个出家人可以随随便便花钱请铁匠铺给他打造禅杖和佩刀。这类状况在历史上应当是可信的。
现在如果有人提着西瓜刀光天化在街上行走,估计很快就有110来到身旁。西瓜刀已能伤人,那锋利的刀和剑,伤力显然更大。人有七情六欲,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公众场合,一旦情绪失控,抽出刀剑,必然会伤及很多无辜之人。
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提剑带刀在古时候的法制法规上,应该是有所的。
有人会说,私人持有合法化,都不见天天大街小巷,枪炮声不断,刀剑虽然锋利,伤力还是要小于很多,纵然是提刀带剑,行走于公众场合,能造成的伤,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如古装武侠剧中,江湖人士每天仗着刀剑,四处游走,未必没有合理性。
那么,我们再来看很多黑帮片,双方要械斗的时候,随身带着的管制刀具,至少也要用报纸包一下,再在怀里,然后在街上走动。这样的场面,我觉得才是合理的。
像内个八大门派,摇着大旗,公然持着利器,去和明教火并,从现在的常识来解释,这些门派其实也无所谓什么正派,,说白了,就是之间争夺地盘的械斗,任哪一个朝代的官府,我看都是要禁止的。
因此,得出结论如下:
一、古时候老百姓没有提刀带剑的习惯,佩剑的一般都是一些上层阶级,用来显摆用的,而非防身。像韩信这样,穷困潦倒还挂着一把剑在屁股后面,在街头巷陌游走的人,应该是特例中的特例。
二、就算古时候的老百姓想提刀带剑,从维护治安方面考虑,也不会无任由百姓想带就带,虽然不会如现在的,管制刀具是不能随便贩卖和携带的,但也会加以囿制。
三、像古装片中,整座酒楼里坐满了提刀带剑的江湖人士的场面,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