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一生六大惨败,曹为什么那么信任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夏侯惇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如果说谁是三国时代,最“神奇”的武将,如果说夏侯惇自认第二,估计很少有人敢跟他争第一的,原因很简单,起码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夏侯惇在战场上的成绩,只能用“惨不睹”来形容。即使在《三国演义》中,小说作者极力美化他“刚烈”的一面,强调了他十几岁为师父出头,愤而,战场上拔矢啖睛,整天对关羽、吕布等超一流猛将不服不忿,但整体而言,还是没有什么胜绩。可问题是,夏侯惇在曹魏阵营中,威望和官职都特别高,等曹后,他在曹丕身边,夏侯元让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元老”,几乎没有人敢对这位“功勋”老将有什么不恭不敬的,官至大将军,死后谥号忠侯,配享太庙,但问题是,如此崇高荣誉的背后,夏侯惇的功勋在哪呢?

  反正我们在史书中,更多的是看到夏侯惇的失败,总结一下的话,可以找出六次惨败,而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进攻、防御、追击、逃跑等方面都不行,甚至连协助战友,游说劝降等看似不太重要的任务,都完成得不好。所以,这六次惨败,也完全印证了这六个方面,接下来,老乐一一为大家举例说明,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首先,在进攻方面,夏侯惇最丢人的事儿,就是信誓旦旦地要生擒“诸葛村夫”,结果在博望坡被初出茅庐的孔明先生烧得狼狈逃回,如果说这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小说杜撰的话,但是在史实中,并没有明确指明,是诸葛亮的计谋,反而只是刘备的战术取得了成功,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败给诸葛亮,其实已经是《三国演义》在美化夏侯惇了。至于防守方面,更是夏侯惇一生的奇耻大辱,因为在曹征徐州,夏侯惇守濮阳的时候,面对吕布的偷袭,夏侯惇再次失败,当然,败给吕布可能算是正常的,可是被吕布抓了俘虏,当了人质又该怎么解释?所以说,守城失败算是正常,可是如此失败,对于曹魏的大将军来说,实在不太光彩了。

夏侯惇一生六大惨败,曹为什么那么信任他?

  除了攻防两方面,在逃跑和追击这种相对压力不大,最方便“捡漏”的情况下,夏侯惇依旧很窝囊,如在曹组织反董卓同盟之初,由于曹不满意自己的众多盟友鼠目寸光,孤军犯险,直追董卓逃兵,打先锋的就是夏侯惇,毕竟曹当时也是刚刚起步,可以依的人并不多,可是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夏侯惇被徐荣等人伏击,连带着曹差点死在战场上
。而在这次失败后,逃跑的途中,如果不是曹洪神勇,夏侯惇该背的锅只能更大,所以他追击不力,逃跑时又不能有效地保护主公,这样的战例,又说明了什么?

  这样看来,正面战场不行的夏侯惇,在侧面战场上,该有机会了吧?可是,在徐州打吕布困难时,协助当时还是友军的刘备撤退时,遇上了吕布手下头号猛将高顺,结果差点把老命搭上,还没救出刘备的一家老小。实在是不能在战场上立功的夏侯惇,被曹派,负责劝降在北方边境自给自足的名士田畴,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就是夏侯惇尴尬的一生,看似战功极少,失利很多,无论是攻防追逃,还是协助队友,劝降他人,都无法取得成功,但为什么那么受曹父子的信任和器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字面上看,信任的前提是忠心,因为夏侯惇堪称是对曹最为忠心的部下,为了曹魏事业,他最为尽心尽力。深一步挖掘,就不得不提小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了,因为《三国演义》以及一系列传历史演义小说的作用,让如今的我们,对一个名将的评判标准,越来越倾向其勇武和军事能力,却忽略了战争取胜的最大基石——物资给养。也许夏侯惇最大的功绩,不在正面战场上,但是作为兵马未动粮先行的冷兵器时代,夏侯惇的物资和粮饷保障,才是曹魏大军,屡战屡胜的最大基础。关于这一点,如今的我们,作为看热闹的外行,可能会忽略,可是,在雄才大略的曹眼中,夏侯惇的价值,正是在于曹率军南征北战,后院交给这位本家兄弟,永远都会放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