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对人才恭敬有加,刘邦却截然相反!为什么最后人才都去刘邦那里了?

  项羽人才恭敬有加,刘邦却截然相反!为何最后人才都去刘邦那里了?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的横征暴敛和残暴不仁,毁掉了他父亲打下的锦绣江山,啼饥号寒的天下百姓,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斩木为旗,掀开了秦末农民的大幕。遗憾的是,陈胜吴广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没能笑到最后,天下最终成为刘邦的囊中之物。

项羽对人才恭敬有加,刘邦却截然相反!为什么最后人才都去刘邦那里了?

  刘邦的成功之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阵营中储备了无与伦的人才厚度。张良和陈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和曹参治理民政、保障后勤,韩信、樊哙、彭越、英布等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有这样一大批卓越的人才死心塌地为他效力,虽不欲得天下,岂可得哉。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刘邦对待人才的态度,却与此形成鲜明反差。众所周知,大凡有才实学的人才,都是自尊感极强的人,要想让他们乖乖为自己效力,必须拿出足够诚意,礼贤下士,以礼相待。周文王曾经给姜子牙拉车,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都是典型例证。

项羽对人才恭敬有加,刘邦却截然相反!为什么最后人才都去刘邦那里了?

  但刘邦却与众不同。刘邦出身贫苦人家,没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从小在底层挣扎求生,为人行事养成了浓重的粗鲁无礼作风。《史记》记载,刘邦对人“慢而侮人”,态度傲慢而不敬,有的儒生前来投奔他,他居然“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平常对待部下更是粗野蛮横,“与人言,常大骂”,动不动就破口大骂。

  人们印象中暴躁凶横的项羽,在敬重人才方面却完胜刘邦。别看项羽上了战场凶神恶煞一般,但他常生活中却判若两人。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子弟,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待人接物谦恭友爱。

  《史记》不止一次提到,项羽“恭敬爱人”,“仁而爱人”,“恭敬慈爱”。韩信曾经回忆过他在项羽手下时,如果部下将士有人生病,项羽会“言语呕呕,涕泣分食饮”,言语温存,亲手端茶送饭,令人感动不已。

项羽对人才恭敬有加,刘邦却截然相反!为什么最后人才都去刘邦那里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刘邦待人粗野无礼,项羽待人恭敬慈爱,然而天下人才却纷纷跑到刘邦那里,项羽却众叛亲离,兵败身死。爱敬人才的项羽,为什么反而被人才们抛弃?

  ,原来,其中有个缘故。项羽虽然看起来礼贤下士,对人才彬彬有礼,但这仅是小恩小惠的表面现象。将士们浴血奋战立下战功后,他却露出面目,“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舍不得拿出金白银和厚禄来犒赏部下。

项羽对人才恭敬有加,刘邦却截然相反!为什么最后人才都去刘邦那里了?

  如同韩信所说,项羽在封赏功臣时,会把印玺攥在手心里半天犹豫不决,还是不肯出手,最后不了了之,以至于印玺都被磨没了棱角。将士们拿性命厮换来的战功,却得不到应有的爵位和赏赐,作战积极性越来越低,人才流失严重。

  但刘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表面上对人粗鲁无礼,但内心深处却正尊重人才,他深切洞察人才心理,“其相从甘冒白刃、舍死忘生之徒,无不夜望咫尺之封,自不能不悬殊爵以励功臣”,对待贤才之士和有功之臣,他总是毫不吝惜予以封侯或重赏。

  《史记》记载,刘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非常大方地与部下分享胜利果实,人才在他手下能发自内心地感到受重视和赏识,自然会得到“众士慕仰,如水之归海”的效果,天下人才纷纷来投奔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代依然存在刘邦和项羽两种风格的老板,刘邦型老板不拘小节,但却非常重视提高人才待遇,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己所用。项羽型老板则只会画大饼开空头支票,满口甜言蜜语却一毛不拔,很难留住正的人才,应该引以为戒。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